前陣子因為要湊網路書店的滿額訂單,看到這本書的簡介,覺得滿有趣的,所以借來給孩子看。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想到小時候 “生活與倫理”的課程,小學時候的隨堂考試總是讓人緊張,但是生活與倫理好像總是讓我覺得是唯一比較有自信的科目,該不會其實從那個時候起對於倫理學的興趣就隱約萌芽而不自知呢?(笑)
不過,生活與倫理的課程往往是告訴你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怎樣當個好品德的好孩子。而這本書所講的內容則有點寬泛而且是以情境的方式問問小朋友該怎麼做,例如:如果沒有蚊子就好了!以告訴你關於蚊子生態鏈的方式讓你知道蚊子存在的必要性。好朋友向我借錢!告訴你生活的金錢從何而來,說明為什麼最好不要借錢給朋友。不想變成大人、不想跟兄弟姊妹比較,該怎麼轉念才能覺得比較不難過。這些內容當然可能透過生活之中一點一滴去累積經驗,也可能透過爸媽的說明得到相關的指引,但通常是學校教科書比較少見的 “常識性”知識。滿推薦爸媽也跟著一起閱讀的,關於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說未必有標準答案,但是聽聽看別人如何解釋說明,當自己的小孩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也能夠比較清楚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孩的煩惱可能對大人來說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但是對他們來說卻很重要。其實,長大之後大概就會比較明白:個人的煩惱往往都是自己最在意,對他人而言往往很難理解當局者為何如此看重這件事。往往到最後領悟到 “靠山山倒、靠自己最好”的道理。 再者,往往有時候小孩因為聽到父母平日的叨念,對於這種個人體驗抉擇、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往往羞於談論或者不自覺有防衛心態,不想被父母的權威混合牢騷式的教學,讓他們自己閱讀之後再來分享看到的內容,或是分享自己生活經驗中有沒有相似的情境,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或許更能增加親子之間相處的情感。畢竟,我們總是傾向尋求認同,而不會希望生活中有人總是處處跟我們作對、質疑。
同理並且說明事情來龍去脈,再告知行動的理由,往往比較能夠打動人心。或許不管對小孩、對大人都是有用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