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天祥
台灣影評人協會的「21 世紀 20 大國片」終於公布結果。
果然,台灣在國際影壇最具影響力的幾位大師李安《色,戒》、侯孝賢《刺客 聶隱娘》、蔡明亮《不散》高踞前三(其中蔡明亮又有多達五部作品入選,侯孝賢也有三部),如果加上第五名的《醉.生夢死》導演張作驥,排名領先的幾乎都是在新世紀前即已頭角崢嶸的大咖。這也讓以《陽光普照》排名第四、監製的《大佛普拉斯》排名第七的鍾孟宏儼然有新一代領軍者的氣勢。當然在台灣電影谷底爬升時佔有相當份量的魏德聖也沒被忽略,《賽德克.巴萊》和《海角七號》皆有入榜。易智言的《藍色大門》顯然是青中生代影評人共同記憶,也是新世紀校園青春電影的奠基者,勝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可以理解。倒是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壓過《血觀音》,結果耐人尋味(我自己最後也選了前者)。紀錄片有《日曜日式散步者》和《日常對話》、動畫片有《幸福路上》入選,倒不太意外。
我在五年前曾參與 BBC「21 世紀百大影片」票選,他們是以兩千年為起點;台灣影評人協會的「21 世紀 20 大國片」則是以二〇〇一為始。如果把時間軸往前調整,楊德昌的《一一》(2000)和李安的《臥虎藏龍》(2000)勢必會震盪整個名單;甚至李安的《色,戒》極可能被自己作品分票而讓出榜首;都是合理的推測。
再者,台灣影評人協會先由會內篩選近兩百部重要影片,交由會員每人勾選二十部(如果心儀影片未在列也可自行提名,但效果有限),最多票的三十部影片(但因有同票故共有三十四部)才能進入最後選拔。會員依排名(第一名十分、第二名九分⋯⋯第十名一分,以此類推)交出選單,最終統整出前二十部得分最高的作品。這個「過三關」的篩選設計,費時而細心,但也較容易形成集中效果。按排名給分,而非每部一分,自然會讓只拿一個第一名的勝過有九人支持的第十名。
這沒有對錯,只在強調遊戲規則對結果可能造成的影響。同樣是 BBC 辦的票選,我記得二〇一二年選「影史最佳影片」是每人可投十部但不論排名,二〇一九年選「影史最佳女性電影」就有名次與分數之別。再者,有評審經驗的人應該都認可,直接投票和討論完再投票,抉擇常有所變化。遑論純投票機制裡,究竟是根據自己的私心喜好、還是影片的時代影響力或藝術成就做評斷?而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是謹守每位導演不超過一部,還是獨沽一味傾力支持呢?
規則再嚴密,都沒有人心難測,更何況規則還有可變性的時候。那我們為什麼還要 care 這幾十人的想法啊?其實就跟所有值得參考的獎項一樣,因為它來自比一般觀眾更加熱愛且長期關注這塊領域者的分享與統計,勾勒出電影版圖中可能已知但也許忽略的寶藏。就算不是真理,也堪稱真心。你無須滿足於它,卻可以按圖索驥,看見隱憂或發掘驚喜,如果還能激勵創作者與影迷,那就功德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