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冬天,身邊掛病號的朋友多了起來,有關感冒的新聞,在每日手機傳進成本上千條新聞中,就會格外起我的關注。今早我就被這一則新聞標題所吸引:從不感冒代表健康?醫曝驚人結果!
歲次進入年末,各家公司不時傳出人力調整消息。有一位久未聯絡在投資界的朋友打電話來閒聊,他說他們部門來了一位新主管,把原本十多位的操盤人,大刀一揮砍了2/3人員。他說他幸運的被留下來。他談到被Fire掉的其中一個資深操盤人,憤憤不平的說:我去年還賺錢(全部門幾乎都虧錢),且過去十年幾乎都沒賠錢過,為何是我?我的朋友也是大聲地為他抱屈!我仔細追問,那位資深操盤人過去十年是不是都是小賺?他說,對呀!每年都賺一、二百萬,即使去年盤勢那麼差,也賺一百多萬,很厲害!我說:這就對了!要是我是你的主管,我也會FIRE那位資深操盤人!我的朋友電話那頭傳來疑惑聲。
這兩件事情看似八竿子打不著,其實卻是直指同一件事:反脆弱! 前則新聞提到:“現在就有研究指出,若一個人長期下來都沒感冒過,免疫系統沒有危機意識,一旦真的生病,恐怕都會是大病,尤其這類人群,是最容易罹患腫瘤的高危險分子。”
這正是塔雷伯(TALEB)在“反脆弱(Antifragile)”一書所強調的,人一直處在平穩下會使人脆弱,相反的,偶爾遇逆境,試煉會使人愈強大!打疫苗就是基於這個原理,把減毒(或死的)的病毒打入身體,以激化免疫系統的警覺!身體雖經此“逆境”(病毒入侵),卻能造就更強大身體!這個概念,大約可用尼采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來註解(精確的說只對一部份,詳見,“沒害死我的,害死別人”一章(P113))!資深操盤人被FIRE一事,從兩個角度看。
一是簡單的會計損益,此資深人力,底薪應有百萬之譜,若加上獎金、勞健保、退休金提撥。對公司而言,這個人力一年的成本就可能是接近二百萬。一個人力長年(十年)只能創出剛好符合成本的產值,對公司而言就只是打平!去年的突出表現(大家都虧,只有他小賺),就不會他的主管考量的重點了!被裁員只是剛好而已!
第二個角度,用深層心理面來分析。一個長年績效都能小賺的結果,是用什麼樣的決策行為來達成的?其決策行為,其背後的心智流程又是什麼?可能的情況之一是,他把常在媒體上看的巴菲特名言: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奉為圭臬(筆者認為這可能外界對巴老最大誤解,因為要奉行這名言就能持有現金了!(事實上,若加入通膨,就是持有現金也辦不到!)),以致於他行為上,就只能緊盯盤面價格跳動;決策上,小賺就出獲利了結,小賠就停損出場! 另一種可能是,他的心理落入塔雷伯書中所提:脆弱性!脆弱性的心理表徵就是害怕虧損,害怕風險與不確定性,展現在投資決策時心智歷程,就會順著如下展開:一出手發生帳面虧損,害怕虧損(跌更多)的情緒主導行為,趕緊停損出場–結果小虧。一出手發生帳面賺錢,害怕虧損(又吐回去)的情緒主導行為,趕緊獲利了結–結果小賺。
投資本身就是一種風險與報酬之間的權衡(trade-off),當決策時的心智歷程把風險、不確定性當成唯一主因(或太偏重)時,就注定這種投資決策行為是失敗的(雖然這位資深操盤手的結果仍為正獲利,但若用過去十年的多頭年份,該大賺而只是小賺的機會成本來看,仍是失敗的結果)。 脆弱性的人,害怕虧損風險,會盡一切不讓其發生虧損,不計代價規避風險,忽略了投資決策的本質:風險與報酬之間的取捨!
反脆弱性的人,不那麼怕虧損風險,發生虧損是一種試煉(可以改進的機會,可讓自己更強大),每次決策都以風險VS報酬作最佳考量!
若要深入探究,人們害怕虧損風險的情緒那裡來?為什麼有的人那麼害怕?有的人相對比較不害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特維斯基 (Amos Nathan Tversky ),曾經做過一個心理實驗,發現當發生損失帶來的痛苦強度大約是產生獲利帶來的快樂強度約介於1.6-2 倍之間。換句話說,當虧損一元時,需要賺二元,在心情上才能打平!所以自然而然,人們就會較有害怕虧損的情緒!此即所謂「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損失規避有其演化上的因素可循,對損失較敏感的物種或個體較容易存活下來,較易繁殖後代將其基因傳下去,所以現在的我們,每個人身上天生都帶有損失規避的基因。
巴菲特名言:當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當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相信在投資界的朋友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但實際上的現象是:當別人貪婪時,你跟著貪婪;當別人恐懼時,你跟著恐懼!用塔雷伯的脆弱與反脆弱者的心智歷程,可用來解釋,為何大部人都無法實踐巴老教誨!然而,如何消除或降底脆弱的心理,達到反脆弱呢?塔雷伯在書中,有提供兩個策略,待下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