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書名。《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我想看看,到底一般來說有苦有樂的人生為什麼會說是苦,而既然苦,為什麼還值得活下去。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中心主旨,在「活著本身就很有價值」這句話。其實看完整本書之後,大部分的論點都看過就忘記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在描述他的父親和母親的老後,飽受疾病之苦,而照顧的人,也就是作者,從照顧的過程當中得到了自己的貢獻感,認為即使甚麼都不能做了,還是有價值,還是能夠對他人有貢獻。
有一段話是我特別想要節錄出來的:「真正的學習必須脫離有用性和實用性,只要被這些東西束縛,就無法真正的學習。在人歸屬於學校或公司,必須與他人競爭時,很難做到真正的、脫離有用性的學習。」這段話令人不解。
但讓我想起曾經在輔仁大學暑期課程的西洋古典導論中,聽到大陸來的學生表示,用功讀書是為了將來獲取好工作,教授的回應是:「如果要工作那就不應該來這裡啊」。這句話非常有深意,可惜教授並沒有繼續闡明他說這句話的原因,就這樣草草帶過。我想著人生真正的意義何在,在猶太的某塊地方,男人可以終日研讀妥拉(舊約聖經中的摩西五經),而不用去工作;佛教也有托缽的理由,除了度人與自度,與佛結緣之外,我也讀過出家人為了專心研修佛法及度化眾生而捨棄世俗工作的說法。
在資本主義的現代,錢不是萬能,沒錢卻是萬萬不能。所以一個人的有用性和實用性,雖然不能以金錢來衡量,但,分明能為家庭追求高薪與更高品質的生活的人,擁有較高的地位。而書中說到學習必須脫離有用性和實用性,也讓我想起哲學家,有些人天生就是為了哲學思想而生活著的啊!不過這本書中所要強調的我想應該是關於學習的喜悅,而不是學習的目的。
它的意思是,學習不應該有任何目的才是吧?可惜這一點就我看來,和現實生活既相合,又不合時宜。想一想,我們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到底甚麼才是真正對生活有用處的呢?只要會加減乘除就可以做生意買菜生活,正如同我在讀這一本書,一邊讀,一邊想著,讀書究竟有甚麼用呢?的確,初入社會工作時,學歷是張入門票,而有許多高階的位置,也需要亮麗的學歷,更有些職業,例如醫護人員、心理師等等,他們在學校學的雖然是理論,但卻算是「有用的東西」,而文學、大眾文學等,好像是提供有錢有閒的人提升心靈的奢侈品,於是,這社會淪為「理組前途看好,文組前途堪憂」的偏頗傾向。
所以當我看到學習必須脫離有用性和實用性的論點,覺得新奇又似曾相似。甚至有一種,被安慰到了的感覺。
書中還闡述了許多和社會價值有點衝突的說法:「不需要做大事」「不特別也無所謂」「不要犧牲自己」「越努力的人越煩惱」「別被社會價值觀束縛」,這些都不是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的「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優秀」的期許。而成功不代表幸福,幸福自在當下,但世人往往將成功和幸福畫上等號,這的確是一件看似很合理其實很弔詭的事情。雖然有詩句這麼說「你奇怪我心思總在雲端中,而我奇怪你心思總在數目上」,但是如果破草蓆和絨毛被,大家還是會毫不猶豫的認為睡在絨毛被比較舒服吧!
另外特別有一段我想要節錄出來,作者搭電車的時候有一次遇到一位青年向他敞開心扉主動說自己罹患憂鬱症。「大人都叫我適應社會,但是,那等於叫我去死。」
「會想自殺的年輕人都個性認真,而且纖細敏感。他(她)們直覺性地躲避『毫無疑問追求成功,毫不抵抗這種適應社會的生存方式』。如果被迫過這種生活,還不如去死,有人會這麼想也不稀奇」。(P.78)
總而言之,即使我看這本書的說法是和一般鼓勵人用功向上求取功名的價值觀相違背的,但它並不是要人不努力活著,反之,是肯定了活著的價值性不在於金錢或者「有沒有用」這件事上。
書中的結語說到「如果不是成功的話,那人生的目標究竟是甚麼?答案是幸福。想要成功就必須達成某件事。然而,我們不需要達成甚麼,只要保持自己原本的樣子,每個人就都能擁有幸福。」(P.214) 這句話和「自然人是神的敵人」的教義相違背,但是,我卻莫名的好似獲得了一點救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