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糾結,纏繞,難解的線,他們投射出我部分的心理,彷彿能表現出人與人關係的狀態。-塩田
五月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北美館
紅線:象徵生命線,抑或人與人之間的緣分。
劇烈性的紅線交織,像是牽引觀看者共同的命運。
塩田的作品執著於探索生命,稱之為靈魂感的作品也不為過。
2019年剛好人在東京順遊此展覽,此篇文章為這兩次觀展的紀錄結合。
!本篇照片為拍攝於東京森美術館塩田千春的個展,與北美館個展兩場的展場紀錄融合。
《不確定之旅》
小船像是一個人的生命旅程,與另一艘船、另一個人的靈魂建立起連結,那些糾結,像是彼此難解的緣分。
是誰能決定我們是過客還是伴侶的?
你我皆可能是上天的操弄,而我們是被牽著線的玩偶。
一切的不確定性,反覆問著觀看者,你仍相信命運早已有安排或是執著違背命運?
《寂靜》
在九歲的童年夜裡,隔壁鄰居的一場火災,被燃燒的鋼琴傳出猛烈啪滋的木頭聲。這些黑線像是鋼琴最後奮力演出的奏鳴曲。不存在的樂曲,不存在的鋼琴,卻存在於藝術家的記憶裡,並透過裝置雕塑再現。
在郭強生的《尋琴者》中讀到『冬天暖氣如果是用電或煤油開銷都太大了,只能用燒掉那些鋼琴來保持溫度,好讓其他鋼琴有再次存活的機會。』
死亡其實就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
《繫著微小記憶》
收集微縮模型,象徵每個人生存的縮影。
這個展品配置森美術館的安排更為優異。(高樓層展館的獨家賣點)
落地窗外鳥瞰一整個東京都,建築物也變做微縮模型。
虛擬的模型對比真實生活的建築,難以形容心中的衝擊性。
《集聚──找尋目的地》
人們為了心中的目的地離開家鄉。當我看著輸送帶運送的行李箱,這對應著每個人的人生。為什麼這些人要離開他們的家鄉呢?是在尋找什麼嗎?為什麼要持續著他們的旅程?
-塩田
當時在日本一個人旅行,看森美術館塩田的展覽,跨越了海洋,只是為了一個悸動的靈魂感。奮不顧身的浪漫情懷,是我前進的方向。
但旅人終究會寂寞,終究有一天會要回家。離開家鄉後,體驗到家不再是名詞,而是溫暖安全的實質感受。
一切終究會回歸到原點。
森美術館與北美館的配置不同,據說塩田每次布展都是重新裝置牽線,也因此有不一樣的設置。
創作的初始,手稿區。
我特別鍾愛插畫手稿,像是藝術家靈感最純粹的展現。沒有過多的文字說明,像是自由聯想的心智旅程。圖中的紅線就是生命,牽引者靈魂。
『 從生到死的過程,不再只是個滅絕,更是個融入到更寬廣宇宙的過程,如果這樣說的話,再也不存在任何害怕死亡的必要,因為生與死已存在同一個象限裡。』
塩田千春2019年於
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即創下日本觀展人次紀錄,共計有66萬人次。大受歡迎的經營法則其中一點是
『 開放現場拍照並上傳社群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世代,透過社群串連打卡的觀展紀錄分享,更帶動觀展的熱度。
曾看過幾個展覽,特地設置看板拍照打卡區,而打卡區的數量遠高於作品呈現。一個有深度的展覽,打卡留戀的焦點不該超過展品的深度,否則就類似觀光客與景點紀念碑的合照,一整趟旅遊的記憶則完全停留在表淺之際,這讓我對藝術家辛苦做的創作感到惋惜。
觀賞塩田展覽,不僅是能互相打卡留戀,並找尋自己與作品間的關聯性。更能深度思考其生命意涵。作品探討生命的哲學性,生死觀,加上鹽田獨具深意的語彙感。
塩田的展覽同時兼顧了大眾性與藝術深度意涵性,非常值得觀看。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針對此展說到:「可能從來不進美術館的人,會因為這個展覽進來美術館,那我們就開發了一個新的可能觀眾群,以後就會常來了。對美術館也是一個經驗的學習,因為不同的展覽、不同的狀態,面對不同的觀眾,你一定要有不同的操作方式。」
一個已結束的展覽,其重要性足夠讓我以一篇文章佐以紀念。
整個東京的下午,我獨自一人,沈浸於生命的思考裡,非常享受。
此篇為《已結束的展覽紀錄還會有意義嗎?(一)》的第二篇章,如要往前閱讀請至:
參考及衍生閱讀:
Pei do Nothing 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
Peiwen.k 攝影,插畫,文字創作者。
昨晚複習了《無所事事的美好時光》提到:我們失去體會緩慢的機會,失去沈思與反省的時間,失去隱私與孤獨,失去靜謐的時刻,失去在沒有外部刺激下安靜坐在椅子上十五分鐘的能力。
如果可以,我想把時間活得慢一點,對事物的體會更深刻一點,重複咀嚼真正喜愛的書籍多一點。
虛度所有的漫長的無意義,使之轉譯成有意義。
藝文創作生存實屬不易,如果喜歡我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專題或是FB及IG,或是表達你的喜歡,也都是讓我能持續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