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來自於我們左右腦區擅長關注事物的差異性。
就像有句俗話說,見樹不見林
我們的左半腦注重細節,而右半腦則想要理解大局。
這也是情緒在裡面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原因,你可以想像在危急的時候,我們會聚焦在細節上,因為迫切想尋求生存有關的訊息,這個時候會更專注在分析與邏輯上,喜歡高概率的成功、簡單易行的選項。
但是當心情放鬆時,腦袋的系統會往另外一個方向,思考更廣泛的脈絡,更有可能運用右腦思維。
除了好心情以外,廣闊的視野、遠大宏觀的目標也能啟動這個機制。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大腦掌管注意力的部位(ACC)會開始考慮遙遠的可能性,即使平常不容易連結到的想法,也會在此時浮現。
你可能常常聽到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如果我要花一個小時拯救世界,那會先用 55 分鐘思考,再花 5 分鐘動手。」
很遺憾,這個迷因般的名言並不是愛因斯坦講的。
但不管出處為何,探索問題的確是解決問題過程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活在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年代。
從事 UX 工作的過程,我們經常在不明確的情況下必須展開工作。
但是緊張的時程、營收的壓力、利害關係人的焦慮、自我懷疑的冒牌者症候群,都會讓我們的情緒進入緊張狀態,因此變成視野狹隘、選擇保守、只注重邏輯分析、只考慮簡單明顯選項的設計者。
在面對明確因果關係問題的環境時,這樣的模式會很有效率幫助我們找出一條生路。
但是當我們的問題領域處於因果關係不明確的環境時,狹隘的視野杜絕了我們發現逃出生天線索的可能性。
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機制在緊張的狀態下,會忽視過往經驗中成功概率低的線索。
可能你聽說過一個名言「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應該大家都有這種經驗吧?當我們在緊張又走投無路的狀態下,幾乎都會像個瘋子般重複嘗試相同的路徑。
許多有創作經驗的人,常常分享靈感降臨的故事,例如在洗澡、散步、上廁所的時候突然有大量的新鮮想法降臨,解決了眼前的難關。
這個原理非常簡單,就是腦袋放輕鬆了,因此依然在潛意識工作中的腦袋,幫你找到了遙遠的連結,遞送你眼前。
在設計思考文化成熟的團隊中,都非常清楚知識工作者需要有品質的注意力,因此不論是冥想、運動、舒適寬敞的環境,都是為了讓工作者們獲得放鬆的情境。
英雄主義式的高壓與焦慮是過往影視媒體上給我們的錯誤印象,誤以為有創造力的人都是依賴糜爛、熬夜與酒精來捕捉飄渺的創意。
真正有創造力的生活其實更像村上春樹那樣,維持紀律與運動,並且在工作之外有一份長期的興趣,讓自己腦袋的注意力能夠在緊張與放鬆之間切換。
下次在緊張的會議上面大家討論不出有用的構想時,試著轉換情緒氣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