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過三代、持有雙重國籍、就讀世界一流名校的天篷人非常重視下一代的教育,由於家族投資了大量資源,孩子們的學業沒有達成家長心目中的標準,對雙方都是天崩地裂一樣嚴重,想要在極度競爭的社群裡面存活,就必須進行一系列超前學習和課後補習的軍備競賽。
天篷貴婦訴苦說,補學校學科、科展、才藝、作文、寫程式這些都不稀奇,坊間各種課程名目繁多,例如有補習做水火箭、如何打贏樂高機器人比賽的,還有一段時間流行補習發明展,一定要在各國發明展拿獎牌、當「台灣之光」,即使資本夠厚時間也不夠用。其中最讓我下巴掉下來的,是有些家長會送小孩子去補智力測驗。
「智力測驗為什麼需要補?補這個到底要幹嘛?」我覺得超荒唐,近代已經對智力測驗是否能測出人的真實智商有很多檢討了,為什麼還執著在一個有問題的制度上得到高分?而且正常人有過一些社會歷練後,應該早已明白智商高並不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畫上等號。
「小孩考資優班時要考啊。」
天篷貴婦攤手,她一方面認同我的荒唐感,另外也分析在總體制度面上,台灣的資優班數目和招生人數是限量的,並不像其他國家--例如美國是學科成績超過門檻之後,就可以進一步選修進階課程,然後拿修課證明向一流大學主張「我是資優生」,限量制度讓競爭更加嚴酷,甚至變成消耗,由於資優班招生時通常會考智力測驗,補習班也因應趨勢,把智力測驗的題目列入應試大全套裡面,而且誰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智商高一點呢?
智力測驗也要高分的考試機器
哲學家康德/天才是指能夠發展出原創成果且能成為典範的人
我當然沒補過智力測驗,但說到學校學科是真的補了很多,加上念升學體系的學校,學校裡面當然有很多成績超優秀、考試都考一百分的同學,但是很會解題可能意味著我們是被訓練成考試機器,我們真的有發現自己的天賦熱情嗎?
現代的主流論述認為「智商很高不代表是天才」,因為大家更加在意某一位智商很高的人有沒有原創性,並且原創的程度足夠成為其他人的典範。
這種對於天才該有原創性的論述,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康德,康德認為,天才是指能夠發展出原創成果且能成為典範的人。在康德的年代,世人對天才的想法基本上是「神的器皿」,也就是一個人被神灌注了不屬於人世間的才華。
行文至此,我也很好奇在大家的心目中,怎樣的人可以稱為天才呢?
更多故事歡迎收聽本集Podcast,節目中科普一系列關於天才的研究,以及我私心為天才下的定義:天才是有找到自己熱情所在,可以創造出一套超高效率的學習方式,然後問出有洞見的問題,接著為了解開問題,做出有創造性的成果。
📷天才有怎樣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