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是四魚向上看讓人想起拍謝少年的魚頭,在群組中知道這菜場就是菜市場,書名前段要五字才鏗鏘,真有作者的風格。如果你喜歡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這本應該也自然是不能錯過。
老實說,作者說的菜場,還真是沒去過得多,但那一個又一個傳統市場中的人事物,卻勾起童年的記憶片段,走進一個結界中,販售著各種的日用,以及一輩子不用。
北中南東的傳統市場不比生鮮超市,雖然也什麼都有,但少了標準化的包裝,和標準化的商品,唯一的標準就是這些長年生活在市場的人,從生鮮到熟食及至往來人群,都有年紀。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形象,在綜合市場中確實有些分生鮮、肉品,而熟食的攤位,則是逛菜場的另一種情調,手裡、口中無一處部滿載而歸。
許多的傳統市場已經不若當年,特別是經過幾次改造,不論是環境、人物都不可同日而語。北市幾處市場的改造,就有這種態勢,一去不復返。商家每天都得開門做生意,哪禁得起數年的建物改建。四散之後再回首,客群就是一次汰選,即便外牆、硬體已然煥新,最後經常徒留老攤商面對蕭條的市景,相互取暖。
部分老舊的市場幾無人煙,留下的都是年事已高,經常有種也不知退休要做啥的感嘆,就繼續做下去。布裝在服裝量產的時代,已如昨日黃花,當年勇的那些榮景,早已不再。其他攤位蕭條的趕忙轉換跑道,有的則是祖傳三代,到此為止。太辛苦了,連孟母都不喜歡的那種辛苦。
還有些老店,是很難注意到的。菜市場中臥虎藏龍,特殊的店家還真的是地頭蛇專屬。作者的本事就是挖出這些特別的店,用極其幽默的風格呈現。不住的諧音哏、雙關哏配上圖說,有道是諧音哏、雙關哏萬年不敗,在市場中也依然獨孤求敗。
老家的埔里、魚池市場都不熟,熟悉的一二三市場則是不再蒐羅之列甚是遺憾。藏神的蒐羅中,卻是少了中投的市區市場,再翻翻北部的大市集也都不在其中。住過的鳳山市場是去過,但也就這麼一次,無從印證起。書中倒是魚市出現了幾次,那些半夜開始喊魚的經驗全無,就在冷氣房中看到這些景象,結果神遊的是日本魚市,還真是太久沒出國,連精神都管不住。牛墟也真是不在經驗中,當年的熱鬧早已不再,就是仍留著當年的市集,聚集著當年差不多的人群。
至於菜場中的奇人異事,精選了幾則都頗為有趣,能寫入書中自有它的道理。接在眾市場之後,安排的挺好。書末在客家文化中與奶奶的互動,是菜場中可能經驗上最相關的部分,那些有點時代感的文化中,性別不平等和隱形歧視鏈無所不在,只是不是書裡的重點,翻看時不注意也就略過了。撩起的情緒,真有衝動撥通電話給自己奶奶,明天就做這事!
推薦給也對傳統市場有興趣的朋友,或者沒去過傳統市場的朋友,這書有趣,或許看完之後,你也會有衝動去趟傳統市場,看撞見什麼特別饒富趣味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