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的興趣是創作,尤其是畫畫。使用畫筆,一筆一筆,勾畫出屬於自己的世界,然後沉醉於有異於現實的奇幻世界,看著自己的角色在自己的世界冒險。畫畫期間是有點累啦,但是事後欣賞自己的作品,便會湧現出一股莫名的感動,就算自己未能戴著VR與自己的角色互動,只要能遠觀著自己的角色互動,便已足矣。亦因為類似原因,我很喜歡玩開發世界遊戲,譬如minecraft terraria等開放世界遊戲,因為這些遊戲滿足了我「創作異世界」的夢想。
不過,中三起,我就自願放棄成為專業漫畫家的夢想,專心讀書。不是父母反對,而是現實很難靠文創吃飯。有些人會說:「文創吃不了飯?你看看那些著名作家/漫畫家/劇作家,他們每年賺了幾個億的版稅……」那些例子,是幸存者偏差。出名的文藝作家底下,埋藏著一堆無名者的屍骸,更不用說一生潦倒貧困,死後才出名的畫家/作家(例:梵谷、卡夫卡)。
父母知道我想畫畫維生時,第一時間沒有阻止我,而是給我看一堆數據,說:「在文創界,很少人能賺取足夠維生的收入,而且你有那份堅持嗎?就算自己潦倒30年,也在所不惜嗎?」
很多父母只會用個人主觀理念,禁止子女向文創產業發展,而未曾想過透過數據分析,理性地向子女分析向文創界發展的風險。我認為,這樣比單靠「我為你好」的主觀理由,更能說服子女放棄文創,面對現實。
「是呀,能靠興趣吃飯的人,都是天選之人。我只是一介凡夫,夢想不能吃飯就拋開吧。」於是,我不再練習畫畫,不再研究人體骨架,轉而研究如何在公開考試內獲得佳績。遺憾嗎?可能吧,但是我不後悔我的選擇。
在大學4年,接觸更多商業、會計、大數據、統計學等理論後,我發現自己更適合接觸理性而實在的數據,多於感性而虛無飄渺的文創。一時之間放棄夢想,換來的是另一片更適合自己的領域。
比我年輕7年的妹妹,想成為專業畫師,詢問我的意見。我沒有阻止她,只是和她衡量成為畫師的風險,以及專業要求。因為她14歲就能靠自己接專案,賺取零用錢,確實是畫畫人才,她把畫畫當作是未來職業生涯之路。我雖然放棄了當年的夢想,看著自己的妹妹繼承自己的夢想,心裏是很欣慰啦。
為人父母,若果想勸說自己的子女「不為夢想而活」,不應用「我這樣做是為你好」為理由,禁止子女朝「賺不了錢」等產業發展;而是向子女訂下明確的指標,例如「只要你長大後不要問我拿生活費,隨你喜歡」,並用客觀事實分析子女朝「賺不了錢」的產業發展的潛在風險,親子之間便不會因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差異吵架。
說服別人,必須用客觀事實,不能憑主觀理念。保持著極端信念的人,很多時候觸犯了這個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