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家庭價值之所以失效,並不單是因為人們在理念上做出啟蒙,也因為現實已經失去了支持這種價值的前提。
婚姻、生子等傳統人生行程,與資本世界交雜之後,將家庭組成的潛在條件又加入了房、車。認同這些條件的個體,在經濟條件允許的狀況下,雖然需要一段時間累積,人們仍然會試圖去完成,也就不需要去質疑或改善這個條件。但是當外在的經濟條件,很顯然無法換來這些物質生活時,該個體會進入失落或是索性放棄,而連帶的,與這樣物質信仰綁定的家庭價值,在這些人眼中就會顯得疏離甚至可笑,因為追求那種信仰看起來非常不實際。
另一方面,傳統的人生行程與新世代的人生行程本身也有衝突,例如教育和就業,其實都在爭搶婚姻、家庭、生子的時間和心力。因為前者而放棄後者,即使選擇了後者,也必須要有就業作為穩定家庭在資本世界的基礎,而此時大多會選擇妻子放下工作去成全家庭,這都可能還沒上升到傳統分工壓制的層級,只是因為就機會成本來看,男性的收入比女性高,因此由女性放棄工作只是出於經濟效益的務實考量。但這背後的支薪、人事結構,的確與傳統家庭價值的預期有關。
假使今天的經濟狀況,是充滿前景、盼頭的,人們普遍負擔的起所謂傳統家庭美德的藍圖,我相信整體的社會氛圍,應該會比目前更加保守。
而當現實中乘載著希望的價值之柱崩塌時,只有少數人選擇以啟蒙對抗它。資本世界提供了足夠多的替代品,最終讓啟蒙顯得過時或是高傲。年輕的人們用狂亂的能量,撞開一扇又一扇的門,穿梭尋找緩解失望的方法,一旦等到這股狂暴排放殆盡,他們依然會選擇臣服於這個剝奪了他們生命力的現狀。我猜想,許多參與抗爭者,或許只是因為抗爭本身,符合了他內心的某種訴求,而選擇加入,而知性上的啟蒙,則是在參與之中才漸漸完成的。更多人是採取發情式的立場,憑著當時感覺到的社會氛圍去做出行動,而浪潮一過,隨即失去後續關注的意願。
最後不免想到,自己成為異類,也不是因為貫通了自己的思想,而是負擔不起主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