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人人本有。故良知即本知,非指良與不良。
陽明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錄上】
或問:良知,可以忘患難、出生死、去功名;又說人人本有良知。但,何以又未能感受如實如現呢?
良知被名利、私心、着數所掩蓋啦!依陽明,要默坐澄心,拋開一切茫茫蕩蕩的思慮,把障蔽一層層剝落,讓良知展露曙光,然後問問良心,公道嗎?合理嗎?心安嗎?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說:人與動物的不同處,實在甚少。這個「少」,是隱隱約約的,若顯若隱,至隱至微,而又最顯最現的。它雖然只有一點兒,卻不能欺瞞它,可以說,它是人的生命的內在法庭。平閒時,它處於虛寂狀態,既看不見,聽不著;但一旦發用,它卻非常剛健,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如果能經常保養它、涵養它、擴充它、呈現它,足以保四海;但如果把它荒棄了、遮掩了、埋沒了,就連侍奉父母的起碼要求,也做不來啊!那麼,這「幾希」、這一點點,究竟是什麼?就是自覺心,就是咱們的良知啊!其實,飛禽走獸都有它的良知,只是非到親情關頭,平時不太彰顯而已。
或問:「人睡熟時,良知亦不知了。」
先生曰:「不知?何以一叫便應?」【傳習錄下】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寂,就是不明顯的存在)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傳習錄下】
其實,所謂「心外無物」,除了本心、除了良知,一切外在的存在,與我何關?
陽明又說:「致良知於事事物物」。良知正好比鏡子,既能自照,亦能照人。無論是人抑或事物,經這良知一照,呈現出原來的樣子,讓事事物物還原其本來面目,該如何便如何,真的假不了,毫不掩飾,使得真相原形畢露。依此,良知不只是一面普通的鏡子,而且因良知的真誠惻怛,而有道德意識在。
但,這面鏡子,是要經常打掃的,莫使惹塵埃,時日久了,還要打磨擦亮。故此,時時要問良心,事事要憑良心。
人類最終的價值根源,就在良知!
(寫於202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