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教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前文交代為什麼要立致良知教;然則,什麼是致良知教呢?

人不是神,不可能完美;即使生前能立己立人、達己達人,一樣會有人攻擊批評,一樣會有人捏造誣陷的,無怪老子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有人說可、說對的,自然就有人說不可、說不對的,這就是人生百態。

這些人生百態,甚至是人生的醜態,何以會如此?簡單地說,就是私心、私意、私欲、私利在從中作梗呀!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孟子也知道,陽明就更有切膚之痛!

「良知」一詞,出自孟子。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謂之良能;所不慮而知,謂之良知。」就以孝親來說,在一般情況,是毋須模仿學習如何行孝,而自然能做到基本的、起碼的孝,因這是人的本能(即良能);同樣,也毋須思慮如何行孝,而自然知道理應孝親,因這是人的本知(即良知)。

良知,不但知道要孝親,也知道在家要敬兄愛弟,在外要忠於事、誠於友。而最重要的,做人要有道德的是非黑白,這就是孟子所講的是非之心。

陽明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傳習錄下】

這個是非之心的好惡,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個好惡,是在道德上發用,對己要有羞恥之心,對事要有惡惡之情。是義抑或不義,是仁抑或不仁,是禮抑或非禮,萬事萬變,都不逃過良知的法眼。

陽明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是人是鬼,是正是邪,良知自有天理,因為良知就是天理。

當然,世道人心複雜,有時並非非黑即白的,也許是灰色地帶,難分對錯。故此,要彰顯良知的昭明靈覺,就必須不斷地讓吾心之良知不斷發用,不斷提高自覺。把良知的不自覺地若隱若現,由被動轉化為主動,主動地自覺,主動地問問良心。

要使良知主動地自覺,陽明提出「致」。「致」就是向前推致,不斷擴充、不斷發光。「致良知」,就是讓吾心之良知不斷發用,淺白地講,就是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莫被私心、私意、私欲、私利所阻隔。由此得知,孟子何以說「養心莫善於寡欲」。

陽明經歷了十幾年的磨難,在五十歲時,立致良知為教,囑咐門人依此為學做人。

常言道:要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實則就是要尊重良知啊!對一己的良知,自當自尊自惜;對他人的良知,也須自敬自重!

(寫於2022年7月31日)
按:關於致良知教,世稱四句教,後文會有詳盡的講解,因此乃王學的懸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8會員
863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3/12/16
剛剛登入方格子,竟然有位新讀者追蹤我的〔陽明心學〕專題,實在難得。〔陽明心學〕一共寫了四十篇,由陽明先生的傳略,順序闡發其心學的核心,以致其弟子師友的遭遇。其中一位師友,出身進士,為官十五年,因追奉陽明心學,竟被藉故罷官還鄉,在回鄉途中,去信陽明問學,至於自身遭遇,則隻字不提,毫不憤激、不怨悔、不尤
2023/12/16
剛剛登入方格子,竟然有位新讀者追蹤我的〔陽明心學〕專題,實在難得。〔陽明心學〕一共寫了四十篇,由陽明先生的傳略,順序闡發其心學的核心,以致其弟子師友的遭遇。其中一位師友,出身進士,為官十五年,因追奉陽明心學,竟被藉故罷官還鄉,在回鄉途中,去信陽明問學,至於自身遭遇,則隻字不提,毫不憤激、不怨悔、不尤
2022/12/10
當人生走進死暗的幽谷,不見天日,求助無門,還可以做些什麼?呼天搶地?抑或認命呀? 王陽明只是上書為同僚伸冤,仗義執言,說對諫官是不能因言獲罪的,結果因此而被下詔獄。忍受廷杖四十,已奄奄一息,被拖回大牢,恐怕還是九死一生的呀!
2022/12/10
當人生走進死暗的幽谷,不見天日,求助無門,還可以做些什麼?呼天搶地?抑或認命呀? 王陽明只是上書為同僚伸冤,仗義執言,說對諫官是不能因言獲罪的,結果因此而被下詔獄。忍受廷杖四十,已奄奄一息,被拖回大牢,恐怕還是九死一生的呀!
2022/10/06
— —寵辱皆忘南元善(再刊)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2022/10/06
— —寵辱皆忘南元善(再刊)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