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空間」的角度來看,風景是地理學上的景觀,從「人文空間」的觀點切入,風景不單是美麗的畫面,也因為情感、記憶與認同,產生不同的意義,當詩人以詩書寫風景,往往不只有空間的描摹,更結合了個人的美感經驗與社會關懷,賦予地理景觀多層次的想像。
林柏維的詩集《水沙連》以地理區域「水沙連」為名,整本詩集亦從風景出發,全書分做五輯,輯一「四行」是詩人與風景的對話,將思想濃縮於四行之間,留給讀者無限的咀嚼空間;輯二「草葉」聚焦於生活所見植物,寄情於景;輯三「水沙連」紀錄故鄉南投的湖光山影,記憶裡的風景因為鄉愁,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輯四「人間」、輯五「塵埃」則是生活軌跡與哲思激盪出的作品,寫景同時寫人生。
值得注意的是,林柏維是一位喜歡辯證的詩人,詩作常採取問句手法,《水沙連》詩集100首作品就有28首詩出現問句,其中,最頻繁運用的發問形式就是「誰」,使用問句的28首詩裡,有15首詩有「誰」,整本集子總計出現17次「誰」。描寫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的詩作〈高跟鞋〉,以「誰留下,藍色高跟鞋/在海邊靜靜等候」(註1)開場,讓地景變成未完待續的愛情故事;〈海天〉一詩寫道:「天與地拔河,誰最晴翠」(註2),看似刻畫美景,實則揭示科技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透過問句來提出反思。
〈琴音〉(註3)全詩分成四段,前三段的第一行都以「是誰?」作為開場,第一段「是誰?飄來口琴悠揚樂聲」,第二段繼而「是誰?迂迴引動樹影輕顫」,到了第三段則是「是誰?喚醒河畔蘆葦輕唱」,將音樂的飄揚、樹影的擺動、蘆葦叢的搖晃疊合,形塑外境與內在的流動,第四段筆鋒一轉:「曲音停歇,繚繞處/無風也無雲」,一切的騷動到此轉為寧靜。此處的琴音並非真正的聲音,而是牽掛的象徵,心頭無法放下,自然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波動,唯有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境,才能不受干擾。四個段落其實也是人生的隱喻,第一段是聽著童謠的兒時,第二段是初談戀愛的少年,第三段是職場起伏的中年,末段則是豁達的老年。
以問句作結的〈替換〉,同樣圍繞著人生旅程開展:
安然坐定,位置隨著椅子
移上換下,旁邊那空位換了
幾次面孔,座位依舊笑春風
下一個,是誰
長長的一生,我們都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地方,每一個階段總會遇到不同的人事物。位置就像每個人都同時扮演了多個人生角色,有時候是朋友,有時候是伴侶,有時候是家長,有時候是孩子,在自己的位子坐定後,將遇見不同的夥伴,儘管身邊的風景來來去去,但每一個當下都值得珍惜。
《水沙連》亦是一冊攝影詩集,每首詩都配上一幅照片,攝影是在二度空間再現三度空間的景象,儘管影像有框,但文字的想像始終無框,林柏維的詩集《水沙連》不僅是生活的風景,更蘊含有心的風景,詩人獨具慧眼地在平凡裡發現不凡,藉由詩與影像的火花,讓有限的空間版圖奮力向外擴張,延伸為無限的人生哲理探索。
註1:林柏維:〈高跟鞋〉,《水沙連》(南投:投縣文化局,2018),頁157。
註2:林柏維:〈海天〉,《水沙連》(南投:投縣文化局,2018),頁189。
註3:林柏維:〈琴音〉,《水沙連》(南投:投縣文化局,2018),頁145。
——發表於《吹鼓吹詩論壇》第39期(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