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疫情之下的反思:人生的要與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自從五月中的三級警戒以來,在家工作時間正式邁入三個月,從一開始的上下班界線無法明確劃分、容易超時工作,一直到現在,無論是身體和心靈好像也養成了一套新的習慣。
當跟老闆、同事和客戶完全變網友的狀態,沒有起身就看得到同事,或是隨時都可以到辦公桌旁的小桌子開個即時會議,所有的溝通跟對話都要「刻意」為之,無論是約個10-15的會議或是直接打Line電話,如何「刻意」維持聯繫讓人際互動和工作可以持續推進,反而是更顯重要。
當工作的日常沒有上下班通勤、中午跟同事的聚餐,或是下午時間的團購下午茶還是晚上下班後的閒逛、聚餐,每一個選擇都成了自主的選擇。無論是選擇如何運用過往用來擠捷運、公車的通勤時間、中午吃飯是配網路影片還是看書,晚上下線後(下班後)又是如何安排馬上可切換成私人模式的時間?
當那些以前的「不得不」都空出了自己的位子,我們再也沒有藉口去推託,那些以前說沒時間,或是因為人情而沒有留給自己的時間。
深居簡出的防疫日子,三個月沒戴上隱形眼鏡、只有進行視訊會議那天才化妝,甚至幾個月都沒穿上整身正式的套裝出門,疫情像是一個篩子,篩出了外在世界跟內心世界的重量,更篩出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的要事排序。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人需要的東西可以那麼少,或許只需要可遮風避雨的住所、健康可勞動的身體、可維持生計的工作、有餘裕可從事休閒的時間,還有可以與自己共處而不感到匱乏的心靈。
有人選擇把多出來的時間給家人,有人選擇學習新的技能,有人拿來貢獻給其他人給予疫情間的諮詢輔導,人生的要與不要,終究都是自己選的,而也就是在刪除了那些不得不的「必要」後,我們可以更誠實地面對自己,到底什麼才是真的「想要」。
外在的世界的變化非我們所能掌握,真切地了解自己,學著與自己相處,反而成為一項需要不斷「刻意練習」的功課。
Photo by Dayne Topkin on Unsplash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與偏好,受原生家庭影響甚深,就像是個影子一樣在之後的人生亦步亦趨。我自然也不例外。除了不喜吃芹菜、薑、蔥、蒜等辛香料外,也不愛吃煮到軟爛或黏稠的食物,像是秋葵、山藥、茄子等食物,總覺得那樣的粘膩感覺,好像有點太不乾不脆。長大後,才知道挑食是父母親給的寵溺的自由。
前兩天因為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數目攀升,一個週末彷彿隔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一年多以來相較於世界其他各國,彷彿是平行時空的正常生活樣態,另一個是超市貨架跟街道同樣空蕩,焦慮和不安滿溢的世界。
身為家中接受正式教育時間最短,工作年資最長的她,從「做小姐」時,就開始工作了。因為家中食指浩繁,她的父親要她放棄本來可以考上的師專,改唸高職商科,這樣畢業後比較好找工作,有時她提起這件事,好像在講某此旅行錯過的某班車一樣,她也無從想像,沒上那班車的她,如果搭上了,會前往怎樣的目的地呢?
又一年了。 每年的這個時候,葉永鋕都在提醒著大家,回頭望向過去,無論是21年前的屏東大樹,或是21年後經過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後疫情仍未停歇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否有變得更為平等,是否更為包容了呢?
小至嗜好,大至職場或人生,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不在其中,可能出於好意急切給予意見的家人、朋友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彷彿只要某些決定下對了,人生就是一片坦途。而最常聽到的意見,也往往是看來最直覺而看來最為簡單、風險最小的那個。
嗨,葉永鋕,你好嗎?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一些人提起你,距離你離開這個世界一晃眼也20年了。跟你同輩的我們,渡過了高中忙著數學補考的慘澹歲月、大學到處修課找人生方向、唸了研究所煩惱以後要靠什麼工作養活自己。即便找到工作後,卻也無法確定自己的心意,每每都會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要的嗎?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與偏好,受原生家庭影響甚深,就像是個影子一樣在之後的人生亦步亦趨。我自然也不例外。除了不喜吃芹菜、薑、蔥、蒜等辛香料外,也不愛吃煮到軟爛或黏稠的食物,像是秋葵、山藥、茄子等食物,總覺得那樣的粘膩感覺,好像有點太不乾不脆。長大後,才知道挑食是父母親給的寵溺的自由。
前兩天因為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數目攀升,一個週末彷彿隔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一年多以來相較於世界其他各國,彷彿是平行時空的正常生活樣態,另一個是超市貨架跟街道同樣空蕩,焦慮和不安滿溢的世界。
身為家中接受正式教育時間最短,工作年資最長的她,從「做小姐」時,就開始工作了。因為家中食指浩繁,她的父親要她放棄本來可以考上的師專,改唸高職商科,這樣畢業後比較好找工作,有時她提起這件事,好像在講某此旅行錯過的某班車一樣,她也無從想像,沒上那班車的她,如果搭上了,會前往怎樣的目的地呢?
又一年了。 每年的這個時候,葉永鋕都在提醒著大家,回頭望向過去,無論是21年前的屏東大樹,或是21年後經過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後疫情仍未停歇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否有變得更為平等,是否更為包容了呢?
小至嗜好,大至職場或人生,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不在其中,可能出於好意急切給予意見的家人、朋友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彷彿只要某些決定下對了,人生就是一片坦途。而最常聽到的意見,也往往是看來最直覺而看來最為簡單、風險最小的那個。
嗨,葉永鋕,你好嗎?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一些人提起你,距離你離開這個世界一晃眼也20年了。跟你同輩的我們,渡過了高中忙著數學補考的慘澹歲月、大學到處修課找人生方向、唸了研究所煩惱以後要靠什麼工作養活自己。即便找到工作後,卻也無法確定自己的心意,每每都會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要的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脫離情緒焦躁的六月,剛進入七月時想做點什麼,到了七月底有了新的想法,為什麼總是急著要做點什麼?急著建立新生活秩序?為什麼不能接納自己短暫的無秩序、無目標地活著? 仔細想想,現在的無目標生活,也許是近年累積的張力反彈,因此我極盡所能地耍廢。上班時想做什麼都是被限制的,一進到辦公室該做什麼、被催辦什麼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Thumbnail
但當存款持續減少,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自由必須伴隨著責任。於是,我開始在網上尋找待業期間的生活規劃。那麼待業的儀式感是什麼,就讓我用我的安排方式來分享吧!
Thumbnail
這兩天放完了將近兩週的長假回到工作崗位,在休息期間對於工作有許多思考。 新的一年,回到工作崗位上的我,做了以下三個決定:1. 將精力用於真正重要的事,2. 開始實踐想做很久的事,3. 持續學習。
在從原本固定規律的工作模式,轉變成要可以較為自由掌控的模式,而且再也不用每年去體檢、體能檢測,因為如此在健康層面上就需要更多自我要求!能夠健康三要素(飲食、睡眠、適度鍛煉)去努力,去成就在好的狀態中,而要如何去維持良好的生活管理就是一門值得省思的課題。畢竟不管從事什麼職業的人生目標...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脫離情緒焦躁的六月,剛進入七月時想做點什麼,到了七月底有了新的想法,為什麼總是急著要做點什麼?急著建立新生活秩序?為什麼不能接納自己短暫的無秩序、無目標地活著? 仔細想想,現在的無目標生活,也許是近年累積的張力反彈,因此我極盡所能地耍廢。上班時想做什麼都是被限制的,一進到辦公室該做什麼、被催辦什麼
Thumbnail
算算從公職F.I.R.E.之後也一個月了,代表從此之後月初再也沒有固定的薪水入帳,也不用天天盯LINE看有沒有災情,也不用再接長官跟記者電話,人生也從無意識的星期一到五上班六日休息,變成每天要有意識的去安排要做哪些事。
從疫情開始,就開啟了12年的覺知年,每三年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020-2022年,人們會開始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存在,這三年剛好是疫情封城,全球都是鎖國的狀態,線上課程與居家辦公變成主要模式。 在這三年,因為只能居家辦公,我變成很有彈性的運用時間,可以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也不用跟同事交際聊天,剩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Thumbnail
但當存款持續減少,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自由必須伴隨著責任。於是,我開始在網上尋找待業期間的生活規劃。那麼待業的儀式感是什麼,就讓我用我的安排方式來分享吧!
Thumbnail
這兩天放完了將近兩週的長假回到工作崗位,在休息期間對於工作有許多思考。 新的一年,回到工作崗位上的我,做了以下三個決定:1. 將精力用於真正重要的事,2. 開始實踐想做很久的事,3. 持續學習。
在從原本固定規律的工作模式,轉變成要可以較為自由掌控的模式,而且再也不用每年去體檢、體能檢測,因為如此在健康層面上就需要更多自我要求!能夠健康三要素(飲食、睡眠、適度鍛煉)去努力,去成就在好的狀態中,而要如何去維持良好的生活管理就是一門值得省思的課題。畢竟不管從事什麼職業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