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這樣過了一天’。
很多時候,我的一天就是在極度的焦慮及拖延中度過。我該做點什麽但我卻什麽都不想做。同時我也是非常‘三分鐘熱度’的人。我想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但往往都不告而終。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十多二十歲的年輕人正在經歷的迷茫。
📝我想要培養閲讀的習慣,但通常只會堅持三天;
📝我想要開網店,但只營業了三個月;
📝我想要每天持續寫作,但往往每周只能寫出2–3篇;
等等。
‘我想要’最終變成‘我想’
真的是‘想’而已。即使我制定計劃、設定目標、立即執行,但這些對這些習慣的熱忱總是撐不過三天。
而這些年來,我堅持過最長時間的習慣大概就是每天睡前看蠟筆小新。
這樣的惡性循環讓我持續的内耗,我總覺得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卻沒有我想要的結果,但我知道這些努力是無效的,因爲我總有很多理由,很多藉口去終止我的堅持。
⛔️昨天做了腿部運動,今天脚好酸,就不運動了吧;
⛔️這本書我看不太懂,算了,不看了;
⛔️這篇寫得好爛,明天再寫好了;
等等。
我知道把習慣培養起來會帶給我多大的好處,也知道堅持在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和很多心靈鷄湯上癮者一樣: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仔細想想,讓我對這些習慣三分鐘熱度的原因分成三個:
想做的事情太多
我想跑步、想去健身房、想控制飲食、想學潛水、想學游泳、想閲讀、想開網店、想接案、想考證照等等等,想做的太多,甚至沒有優先順序,我想一次過全部擁有。但到頭來一件事情都做不好,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想做的事情太繁重
除了想做的很多之外,我還妄想一步登天。以閲讀這個習慣來説,我總把目標設在‘成果,像是:看完《好好説話》這本書,然後我就會盡我所能的在一天内‘多讀一點’,所以總會用2–3小時在硬逼自己看書。成果變成唯一使我滿足的事情,而過程則在不斷的變成痛苦。
想做的事情太難開始
我總認爲要把事前工作做足后,才能開始培養習慣,但事實并不是這樣。因爲把步驟全都規劃好後,我總會認爲‘我正在努力了’。像是明天要跑步,我就想好要七點起床,然後開車到一個公園去跑步。但’七點起床‘這個步驟,就是個無效努力。我覺得我已經早起了,我覺得我已經努力了。但事實上,我可以晚點起,然後在家裏附近跑步或是下班後再跑步。
三分鐘熱度這個壞習慣陪伴了我太多年,可以説是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要改正其實也并不是那麽容易。但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找到了原因,那我們就要對症下藥,下面是我最近對付‘三分鐘熱度’的做法:
優化成果導向
對於我只注重成果這個事情,我覺得并不全然是不好的,但所謂的成果可大可小。‘我想要花3天讀完這本書’和‘我一天想花1小時看這本書’,這兩個目標都是成果導向,都會讓我有成就感。但’三天讀完這本書‘除去能不能做得到不説,這個目標時間拉長到三天,中間過程的滿足感就會被我忽略。如果可以把目標變成每天制,并且將其視覺化,效能和心理滿足上則會提高非常多。
五秒定律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太恐懼‘開始’了。開始意味著時間、勞動和產能上的付出,所以常常都會卡在開始這一關。我們會想很多:跑步會好累,還會流很多汗,回來后還要拉筋等等。在每天的習慣養成中,我開始了五秒定律,也就是説不給大腦反應的時間。不去擔心付出的成果和勞累,先開始就對了!實際行動后我們會發現,其實過程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糟,一切都是大腦在作祟。
顯而易見
這也是詹姆斯·克利爾在《原子習慣》中提到的:讓提示顯而易見。像抽烟者在飯後想要抽一根煙一樣,把習慣培養成觸發特定提示后即可立即行動。最簡單的方法是把想培養的習慣和現有的習慣串聯起來。例如:刷牙后就去做運動、吃完早餐就去練琴、洗澡後就看書等等,簡化大腦執行習慣的流程。
總結
其實我們知道堅持有多重要,堅持可以帶來多大的好處,但往往‘堅持’是我們最難堅持的事情。但是其實我們也知道,在努了幾天又被生活打回原形的感受有多糟,所以在這個必修課中,我們要堅持的學會堅持!這些方法同樣也是我本身在努力的方向,希望對跟我一樣三分鐘熱度的你們有一點點的幫助,讓我們堅持成爲更好的我們。
感謝你的耐心閲讀,喜歡的話歡迎拍拍下方 LikeButton 五下或是按個讚吧~追蹤我的方格子可以讓我在發佈新文章的時候通知你喲~同時也歡迎留下你的想法,我們一起成長!我是Violet,期待下一次與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