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魚販指南》
偽的是偽裝卻變成真正的魚販,指南是生活的片段。
最近這幾年職人的書越來越多,快變成寶瓶文化的專利了!透過閱讀這些書籍,窺探自己不曾體驗過的人生,讓我得以想像自己在各行各業會有機會經歷什麼樣的光景。今天要講的《偽魚販指南》這本散文集我非常喜歡,原因在於他在某種程度上很寫實、很無奈、蘊含作者的自我頗析,更何況敘述方式更帶著小說般的臨場感與情感糾結。
我尤其喜歡書中作者在描述父親時,那種相較於國文課本每個人都很正能量的氛圍,這種對於家人隱忍已久的憎恨在字裡行間傾洩而出的真實感更令我引起共鳴,畢竟現實中就真的不是人人都很善良、都是好人,那只存在於課本中罷了。讀著文字,卻跟著作者一同憤怒,句子短促而鏗鏘有力。
本書由第一人稱視角寫成,作者把生活中的各種剪影做適當的排序,拼貼成了一幅魚販印象。今天我想挑觸動我心的幾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那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下去吧!
身為魚販
沒有生來就會賣魚的人。
阿公說賣魚要學,學一輩子。
爸說賣魚要學,學一下子。
他們都說以後不要賣魚,好好讀書。
…… 他說,記得要幫家裡,要好好賣魚。沒有再提好好讀書。
…… 他不知道,我就算好好讀書,還是得賣魚。
這篇描述作者從小到大、讀書到成為魚販的經歷。當別人在上假日輔導課時,他在魚市場裡上生物課,如何撿蛤、如何挑蝦、如何辨魚。作者厲害的地方在於,看似在描述自己的成長過程,實則雜揉了許多不明說的。像是透過每位角色說的話來建立基調。對爸來說,賣魚只是學一下而已;對阿公來說,卻是把一輩子都奉了進去,兩者之間對於賣魚的認真程度立判高下。另一方面,在短短兩三頁的篇幅中,從家中人人都期許孩子能好好讀書有天翻身上去,長大後卻只希望孩子能好好繼承家業,時代氛圍或者家中環境的轉變,自己也只能聽話像顆棋子由人擺佈,中間的心路歷程有多無奈。
這邊也凸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追求夢想並非真實,很多時候只是被社會推著走而已。通常你會做什麼工作、你怎麼定義你自己,你所在的環境、你認識的人影響更大。曾經作者也想著,自己滿喜歡生物,考個醫檢師或許可以離開魚販這一行,但最後還是跳了回來。
我回過頭來思考自己或朋友的人生歷程,大多數人會因為家中長輩工作的耳濡目染,父母做老師、做水電、從商、從事醫科還是做黑的,小孩有更大機率選擇同樣的職業。原因無他,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長期接觸相關經驗者,不僅具備比其他人更多的先備知識所以入行門檻較低,甚至因此覺得這份工作「適合」自己。另一方面,通常家人也願意給予更大的支持,畢竟對父母而言這是自己所知的工作,更能夠引導孩子未來的走向。
職業病
他不是沒有錢,而是閒不下來,一解開護腰,痛更明顯。
痛變成一輩子,那已經不是習慣,變成像是肚子餓、口渴的日常。
每個職業都會有職業病,做久了沒有意識到自己該伸展筋骨、適當休息,久了就會形成傷害。但作者給「職業病」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職業病是一種自我認同,尤其對於許多老一輩來說,那也是「我很打拼、我很努力」的代名詞。
書裡面提到的邱伯,這是他愛家的方法,在重物質的觀念裡頭,為家掙錢才是愛的表現,再苦也甘之如飴。習慣了痛、習慣了忍耐,明明知道這要多加注意,可是為了掙錢、工作份量大也很難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到底有沒有姿勢正確。
賺錢與健康對於每位成年人來說都是兩難的抉擇,畢竟在《人慈》一書中有提過人體本來就不是為了因應八個小時類似的工作而生的構造,但從早期的奴隸制度到泰勒的工作「管理」制度不斷將人囚禁在過勞的環境中,為了生存下去大多人也只能忍吧!
面對這些職業病,我們只能盡量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或姿勢。搬重物要用不傷身的方法、寫程式要有不傷眼睛的習慣,隨時檢視自己有沒有將這些保養勤加落實於生活之中。我已經試過給人家電療一陣子,覺得效益不大,早知如此平常把自己顧好還實際得多。不過說是這麼說,工作帶給人的負擔力道還是從沒減緩過,我們也只能盡力抵禦罷了。
他隨即挺直,但挺得過直,會看到魚市超亮的燈,燈下沒有趨光的蟲。
那燈太熱太亮,就算天再黑都留下光暈的殘影。
三代魚販
這間房子或說這個家,就是台冰箱。
他將我冰在冷藏,維持在隨時可以食用的狀態。
情感可以是冷的,當有需求時,加熱一下就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親戚,平常沒在做什麼事,缺錢了就回來家裡要點錢,這種親戚最顧人怨,但看在家人一場,還是會稍微資助他。作者的爸爸對於作者就像是這樣的角色,非但沒有帶給孩子好的前途,反而像是絲線般繾卷住作者的人生。
但是阿公阿媽寵他,也不能怎麼樣。長期處在這樣的權力不對等結構中,小孩順從聽話,即便是不想聽。每每爸爸來要錢時,快快把錢給他,也就只是因為不想見到眼前這個人罷了。我覺得上面的引言寫的貼切,講的不僅是自己家的冰箱,也描述著家裡的狀態。以為所有東西放進冰箱都不會變質,就跟把一群人塞在同個屋簷下,就以為能稱作家人,但實際上貌合神離、討厭對方的不在少數,不好好處理放在裡頭的食材,久了也會生蛆發臭。
以為能好好共存,但他的世界只有他想像的模樣。
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流著相同的血液或者住在同個屋簷下,都迫使我們必須「好好」與對方相處。很多時候我們依著自己的心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我們還是會乖乖遵從社會規範聽話,只要不是忍無可忍的地步。有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釋出善意打算跟對方好好溝通......但你要確定誒?對方領情?
常常看著動畫中的家庭,好像很和樂,爸爸媽媽會帶著小孩出去玩,我自己總想著:「這...常見嗎?」當書中都教育著我們要尊重父母時,現實中的父母並非每個父母都很愛孩子。就跟財經書講在職場上要好好表現,獲得老闆的重用才能雞犬升天時,大多工作環境只有共體時艱老闆享清福,這就是人生啊!要好好看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定位,怎麼樣保持良好舒服的距離或許才是最首要的難題。
弓魚,是我國中在魚攤時,阿公教我的第一件事。
後來在病床上,阿公被從頭到腳的線束繃緊,成了弓人。
三代魚販這章寫作者與家人的關係,看著年邁的阿公阿嬤的離世,插滿管的人就像魚被弓起的魚。生命即將結束之時,被人狠狠救起,仍舊逃不離死劫,更多是沒了自尊般苟延殘喘。之前見到過要逝世的親人,身上吊著點滴全身虛弱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樣子,我總會問自己:「如果要死,我想要怎麼死?」在台灣即便想安樂死還要存好大一筆錢出國才行,不然在病床上器官衰竭等死好像是唯一解答。我自己沒有解答,只想著 —— 在老的時候,我希望可以決定自己想要怎麼死亡。
然而死亡多了,或許就能麻痺了吧?作者說自己作為一名魚販,在殺生時仍然會感到心臟抽痛、噁心從身體裡不自覺竄出。我自己是很害怕動刀殺生,只敢處理被處理好的魚片肉片,然而這樣又不新鮮,自己總需要這些人的幫助才能好好做菜。對我來說,我感謝也敬重他們的存在,他們代替我成為了劊子手,奪去一條條動物的生命,卻讓我不用因為殺生而感到自責。
他們對我來說,至少是這麼偉大。
結論
這是一本我相當推薦的書,上面的內容頂多算是感想、感慨,實際上沈浸在看書過程中的體驗絕對比上面的內容深入人心得多。說起這個,上次才跟朋友聊到,散文、小說本來就是很重視閱讀體驗的書籍,好像不太適合拿來寫閱讀筆記。
我想了想是這麼說的:我看書的第一遍是不做任何筆記,好好沈浸在作者、編輯們想帶給你的體驗裡頭,看書第二遍才是要讓你回味,真正體悟些什麼、領悟些什麼道理,第三遍才是要融會貫通寫成閱讀筆記。
讀第二遍,這本書就不會像初體驗時那麼沈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