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這本書把選擇職涯比喻成過十字路口,而我選出來的這五個引言,是我自己對於這本書的反思,每一個引言都是互相承接的。我很喜歡這本書,內容也是寫寫改改,卻依然超出我預想的字數。我將直接用我自己的反思作為標題,來說明我挑出來的這五個引言的意思。當然,必須要先說的是,我不是作者,我無法確定這是不是作者的意思,單純分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自己的反思。
「需要工作的人很多,但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卻不多。」
安靜離職與安靜保留,或許本來就是不能避免的問題!
每每提到「安靜離職」或「安靜保留」這個議題,對於到底是勞方的問題或是是資方的問題總是各持所見,本書中提到的工作本質,或許就給了這個議題一個解釋:由於工作是老闆把員工的時間買下來,讓各式各樣的人,收拾了自己原本有稜有角的樣貌,把自己容入一個方方正正的職位當中,也因此很難有人會喜歡或者百分之百認同一間公司,甚至就算在工作中沒有目標也沒有關係,因為在工作中,老闆會把自己的目標加在員工身上。
因為公司用薪水把員工的時間買下來,員工並不會因為這個月比較努力就給比較多錢,也不會因為這個月比較偷懶就少給錢。在工作中偷懶,雖然會被說成薪水小偷,但卻也會不自禁的竊喜,同時,若是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也無法提早離開,相反地,會被要求做其他額外的工作,導致努力提高自己效率的人,常常要到等到某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已經多到就算加班加點、不論怎麼想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無法完成的程度,才身心俱疲的才以離職或者安靜離職的方式收場,書中作者就分享自己在熱愛的工作做了7年之後崩潰離職,卻不禁因為離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難過,耗費整整一年才慢慢振作起來的經驗。
或許選擇「安靜離職」與「安靜保留」的人也有許多人曾經有過類似的心態或經歷,然後才做了這個決定吧。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人生不是考試,工作生涯也沒有出題範圍,出發之前,誰敢說自己百分之百準備好了?」
人生有時候是需要一些衝動的!
這句引言承接著上一句:如果不想要把自己塞進工作的框架中,那要做什麼樣的改變才能讓活出自己的樣貌!人往往總是想著準備好了才踏出第一步,也因此「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是許多勵志書籍中非常頻繁出現的。
這句引言直接點出:如果事事都要準備好了才行動,那其實永遠不會有準備好的那一天,這個引言補充說明這句話:機會來了,如果總是用自己還沒準備好的藉口而讓機會白白溜走,那準備也沒有用,而是準備之餘,要在機會來的時候,有衝動出手去抓住機會。
本書中,作者提到自己為什麼會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原因契機,裡面他也提到很多人對於要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時候的種種顧慮,其中一個便是說要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是不是要做什麼樣的準備,而作者用這句話回答這個問題:準備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認為自己不得不衝動,不管是否已經準備好,那就去抓那個機會吧!
「人生有幾次,挑戰自己憑自己的能力,不依靠公司,在市場上存活下來的機會。」
衝動過後,是否有勇氣承擔?
上一個引言說到除了要準備自己之外,還需要一些衝動,但衝動過後,自己是否有勇氣能夠承擔這份衝動?這也是許多人所擔憂的,如果衝動過後,為自己的衝動感到後悔而退縮,那是否一切就回到原點了?我自己在這本書中看到的解答是:與其解答是否還應該衝動,或許更該問的是:除了有出於衝動所做出的決定,更要問自己是否有勇氣承擔衝動過後該面臨的一切。
或許有人會說,那不要衝動不就好了嗎?待在自己舒適圈不好嗎?本書中把選擇職涯比喻成來到一個有紅綠燈、有斑馬線,同時有天橋的大十字路口,大多數人會選擇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等綠燈亮起時,在紅燈亮起前,從斑馬線走過去。
但就算有紅綠燈與斑馬線,也知道從斑馬線走過去,是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但還是會有些人選擇走上天橋,這些人或許是因為想要以最舒服的速度走過這個十字路口,也或許只是單純不想理會紅綠燈加在自己身上的限制,也有可能只是單純想練練自己的腿力,看看自己是否能走上天橋的最上一層的階梯,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的原因,走上天橋總是要耗費更多的體力,從第一層階梯走到最後一層的階梯之間,如果沒有勇氣,隨時可能回頭放棄走上天橋,這也不是什麼錯事,也無關成功失敗,只是選擇不同而已。
「比起死亡,失業對生命的否定更為強烈。」
衝動過後要承擔的東西是什麼?
上一句的引言,衝動過後,需要有勇氣承擔,但要承擔的到底是什麼呢?這一局引言,進一步說衝動過後要承擔的是什麼?
我之前寫過的一篇關於
自我介紹的文章,大多數人的身分認同是以『工作』作為招牌的,不管是向別人做自我介紹,或是在認識新朋友的時候,問完名字,感覺不問個工作就無法繼續話題一樣。沒有正職工作,在在某種程度上,比死亡還要可怕,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他人與自己對於自我價值的否定。
雖然這本書是2019年出版的,許多情況和現在有些不同,但不可否認,目前社會主流價值依然比較認可找個穩定的工作,把所有想做,但在工作時來不及做或者不能做到的事情放到退休之後,甚至以此做為工作時疲累卻仍要繼續前進的動力。
以接案維生,不做正職的工作,對於多數的社會大眾來說,還是會有一些疑惑的。作者也用自己的經驗說到在剛開始接案之後,最難解釋的其實是作為自由接案人員,為什麼一直都待在家裡不用工作?這個問題除了要對其他人解釋,也要向自己解釋,甚至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會因為你沒有一份工作,而不知道要怎麼介紹你,家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別人解釋為什麼你不去工作。作為接案人員,總免不了要承擔社會加在自己身上的『家裡蹲』、『不穩定』等的標籤,雖然現在的社會職場形式多元,加上疫情的影響,對於自由工作者或者從事不那麼固定型態工作的人有比較多的寬容,但說出自己沒有正職的工作之後,通常也免不了再多解釋幾句。
「只要鼓起勇氣去行動,即使結果是悲劇,這種失敗與成功也沒什麼不同。」
如果承擔失敗會怎麼樣?
最後一句引言,我覺得是整本書的結論,承接著之前幾句引言所一直討論著的內容:面對工作職場可能面臨的不公平,與其選擇「安靜離職」或者「安靜保留」,是否有那個勇氣衝動一次,衝動之後,有沒有那個自信承接衝動之後所面臨的挑戰?衝動之後要面臨的挑戰又有哪些?最後則解答:那如果嘗試過後仍然失敗那怎麼辦?作者給出的答案是:不做永遠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做了卻失敗了,至少曾經嘗試過。
這句話聽起來很雞湯,或者很阿Q,但卻不是完全的安慰,單純陳述一個事實:如果不做,沒有人會指責,也沒有人有資格指責,自己也可以不在乎,但如果今天不做這件事情,會讓自己念念不忘,那就衝動一次也無妨,因為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是毫無收穫。
總結
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以十字路口做比喻,有些人選擇跟隨人群,看著紅綠燈過斑馬線,有些人選擇走上天橋,用自己步調走過路口,也有些人走上天橋之後,走了一半卻後悔了,選擇回到天橋下,看紅綠燈和斑馬線過路口。
在天橋下的人或許會羨慕天橋上的人的優雅與悠閒的步伐,天橋上的人也可能會羨慕天橋下的人不用爬那長長的樓梯,以及堅定往前邁進的步伐,可以氣定神閒的安穩走過路口。就算是曾經走上天橋,但後悔之後回到天橋下,那又何妨?天橋上的風景總會與橋下不同,沒有優劣,只是選擇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