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在朋友們聊天中會聽到:「我們都有了年紀...」「都這樣的年紀...」,剛開始我都會在心中有些OS:「這樣的年紀怎麼了?」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期許:「希望五十歲生日時的自己,有五十歲的姿態(智慧),四十歲的體態(能)以及三十歲的心態。」
偶爾在朋友們聊天中會聽到:「我們都有了年紀...」「都這樣的年紀...」,剛開始我都會在心中有些OS:「這樣的年紀怎麼了?」但慢慢的,也就聽習慣了,不可否認的,人的生理機轉確實會因為年紀而變化,畢竟一套器官打從娘胎開始成形,一直用到平均壽命80歲,總是會自然老化,機能效率會降低,這個隨著自己年紀增長,確實很有感啊!
走到了大家價值觀中認定的「養生」年紀,看著手機上顯示的時間,又一年尾聲,這意味著過完這二十多天,年紀又往上添一歲,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期許:「希望五十歲生日時的自己,有五十歲的姿態(智慧),四十歲的體態(能)以及三十歲的心態。」總有已婚的朋友用羨慕的口吻跟我說:「像你這樣單身真好,看起來年輕,不像我們都被另一半和小孩操的都....」以下省略五百字的感嘆,我不禁想起朋友曾轉載的一張圖文上寫著:「像你這樣年紀大又單身,一定存了不少錢。」朋友評論說,一句話在三個傷口上灑鹽,是啊!單身或已婚身份,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好不好都是比較而來的,不管單身或已婚,最公平的其實是都會變老,只是你得決定要變成怎樣老後的自己。
父親從退出職場到過往不過才三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當初他沒有因病倒下,他自己經營的兩人公司不會結束,即便已經連收支打平都很困難了,猶記得父親化療後,身體狀況比較穩定的那段時間,體力早已大不如前,剛開始每天下班回家,總會聽母親叼唸父親整日在家無所事事,不是看電視就是睡覺,真的看了令人生厭,那時我彷彿了解為什麼日本很多高齡夫妻,老婆會在老公退休後提出離婚的請求,相伴大半輩子的伴侶,在人生的後期(退休無工作,小孩都長大獨立後)終於可以為自己而活(做自己),兩人不一定有同樣的步調,突然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相處,難免就相看兩討厭。
父親後來找出自己的生活步調,在體能允許之下,每天都會出門散步,有時會在住家樓下的公共區域涼亭遇到里長伯,就會受里長伯邀約,一起在涼亭泡茶和里長伯朋友(住在附近的人)聊天打發時間,或許年紀相仿緣故,也能聊得津津有味,父親老後的生活模式,完全就是他個性本我的展現,喜歡往外跑,包含我們如果找他出去走走,他也一口就答應,喜歡與人接觸,身為晚輩,我其實很慶幸看到他從無所事事的老後生活,摸索出自己的生活步調,唯一遺憾的是疾病讓他能夠這樣過自己生活的時間不多。
母親和父親的老後生活全然不同,我總說母親是在父親走後才開始完全做自己,在這之前的幾十年歲月,她的角色從照顧弟妹分擔家務的長女(大姐)到照顧家庭以及病榻中伴侶的人妻以及人母,「照顧」以及「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設想」從長久的習慣內化成她性格中的一部分,所以當她開始會明確表達拒絕配合的意願,我覺得其實挺好的!
母親個性恰恰與父親相反,不喜歡出門,特別是出門好多天不在家,父親和鄰里間的泡茶聊天,在母親眼中就是閒聊八卦,他們兩個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模式完全不同,一個是廣結善緣,三兩句就可以稱兄道弟,一個則是交友謹慎,慢熟得很,母親比父親更重視自己的健康,除非買菜否則不出門,但會每日在家透過健身器材維持每天運動,日常的家務還是照做,對她來說,家(房子)應該要有一定的樣子,所以她會每天去維持,母親唯一還沒有做自己的部分,就是買菜這件事。
因為母親不喜外食,即使已經八十高齡,還是每日維持至少煮一餐的習慣,她總嚷著說,不會煮一人份的餐食,但家中用餐的人確實減少,從最多8人,逐漸因工作或學業關係,減少到現在3-4人,每回上市場採買食材,還是會買家人愛吃的,鮮少買自己想吃的。
我看著自己的父母慢慢變老,這稱不上浪漫的事,不過我卻從他們身上逐漸體悟到,多年後,我終究也會走到他們這樣的年紀,而我又會是怎麼樣的模樣呢?我想在老之前,先好好做個資深熟女吧!至少先讓自己變成期望中五十歲的自己,到了這個年紀又如何?讓自己每個年紀都活出不同的精彩,反正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定義。
#艾瑪事艾瑪式
#五十歲的姿態四十歲的體態三十歲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