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故事的力量“,不只是這時代的顯學,早在<三字經>裡就已經用好用滿了~為什麼24孝獨舉黃香?孔融讓梨有什麼難?
上一篇“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談及孩子的“學習該從何時開始“,以及“如何學”
因為傳統儒家思想,認為禮儀是學習的根本,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而禮的本質是仁,仁的本質是孝悌,孝悌起於為他人著想的心態,所以習禮儀要從孝悌做起。
也就是,先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才能逐步發展到“仁”,“仁”是禮的核心。
如果還是覺得難以理解,不妨想像,眼前有一顆酪梨,這個酪梨是禮,剖開酪梨,裡面大大的果核就是“仁”,而這個果核哪裡來?從小小的種子來,種子就是“孝悌”。
因此,接下來三字經就要分舉孝悌的例子啦~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黃香九歲就知道扇枕溫衾,孝順父母是為人子女應當作的。
黃香,東漢江夏人,九歲喪母,根據《後漢書》〈黃香傳〉記載,失恃後的黃香「思慕憔悴,殆不免喪,鄉人稱其至孝」。黃香對待父親也是極其孝順,夏日襖熱、蚊蠅多,黃香在父親就寢前會先將床鋪搧涼。冬天寒冷,黃香會先暖被再讓父親安寢。孝順的黃香也是勤學之人,後來博通群書、享譽京城,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黃香孝親的事蹟因此被選入二十四孝中而廣為今人所知。
然,二十四孝中有閔子騫單衣順母、孟宗哭竹,還有聞雷泣墓、負米養親、甚至還有親嚐湯藥的帝王之尊漢文帝……等故事,各各精彩感人、孝感動天。為何《三字經》獨舉黃香為孝親典範呢,為什麼不找個最苦最窮或地位最高的來舉例呢?
1. 因為黃香細膩的觀察力,能同理感受父親所需。
2. 孝在日用平常,扇枕溫衾是每個人不論年紀、性別、貧富、地位都能做到的。因此以黃香溫席為例最能體現生活中處處可行孝道。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要把大顆的梨子讓給兄長。可見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知道長幼有序、恭敬長上的道理。
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因為《三字經》的傳誦而人盡皆知,這故事有幾個特點:
1. 故事發生時孔融才四歲,四歲的孩子還是幼兒,通常看到喜歡的東西會據為己有,有的直接動手搶,有的用哭鬧,因此四歲能讓梨即便在今日都很罕見,至少我家是講不聽也做不到。
2. 孔融為什麼懂得禮讓兄長呢?必然是家教之故,讓幼小的他對長幼之序有根深蒂固的觀念,因此能自然而然自動自發,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
3. 為什麼發生在家中的事會被記載在後漢書中成為公眾教材呢?作者應是藉由這個故事勉勵眾人、帶動兄弟友愛的風氣。
4. 為什麼「弟於長」要「宜先知」呢?依據前文而來,可見「宜先知」是指學禮儀時應當先知道兄弟之道。兄弟友愛也是向父母盡孝的一環,於內的心態能行孝悌,學禮時就不會只存外相而無內在質地。
以上,有孝有悌
在三字經裡穿插故事案例,這不也是現代“用故事教小孩”的教養方法嗎?
與其講大道理,不如用故事繪本讓小孩理解。
這就是“故事的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