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以前有個醫師跟我說了這句話,一開始我很不解,難道治療本身不重要嗎?
善用引導方法
兒童牙科的專科訓練中,有很多非藥物行為引導方式。有正向加強行為也有負向減弱行為的方式。如果熟練的運用,可以引導大部分孩子產生正向的看診行為。我也還在繼續學習,也相信每位孩子都是特別的,當非藥物行為引導有限時還是得使用上藥物行為引導例如:鎮靜舒眠、全身麻醉。
等待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們出現無法配合的情形時,醫師們向家長討論舒眠治療或是全身麻醉治療時,請家長不需過度煩惱,孩子每天都在進步,只是短時間內因為遇到太雜的治療還沒辦法做到而已。麻醉下完成治療後,持續給予正向的鼓勵與引導,再加上一點一點慢慢累積的成就感,慢慢的孩子會學會在看診時該有的表現,而且是主動的正向的行為。
醫師只是在演戲
曾經上過兒童牙科行為引導的課,吳英寬醫師曾說過「成功的兒童牙科醫師一定有一個成功的劇本」。非常認同,我也覺得每天都好像在表演即興喜劇一樣,按照劇本主軸再依照孩子不同的性格做調整。
在兒童牙科行為引導的指引當中有寫到,所有的行為引導都是以「正向加強為主軸」。實際我遇到情況發現,就算孩子曾經被使用了「隔離家長」、「聲音控制」甚至「肢體保護」,在良好的家長與醫師的引導下,大部分的孩子回診還是能有正向的行為。
演戲一定會有高潮迭起,如果醫師看起來很兇很像在威脅,也只是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出正向行為,好讓醫師可以馬上給予正向加強、增強孩子。每位孩子都是特別的,也許沒辦法每個孩子都符合同一個醫師的劇本,可是請記得醫師只是在演戲而已喔,絕對不是真心要想威脅或是情緒失控。
我心中的小小目標
希望孩子們下一次走進我的診間時,心裡是願意的,就算有點擔心也知道醫師和家人都是和他站在同一方,對抗蛀牙大壞蛋、並且知道他可以有能力完成治療也有能力可以改變,未來不會重複發生他討厭的治療。
我的成就感與動力
孩子們一步步完成治療,收穫他們自信的笑容就是我的成就感還有動力來源。最喜歡聽孩子們在診間和我分享各種生活瑣事、各種玩具還有各種自信滿滿的小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