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中,自戀狂的殺傷力不容小覷。 若不幸遇上,輕則被否定、被打壓,重則情感PUA、煤氣燈操控, 時間一長,往往會令人持續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甚至抑鬱。 奇妙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這個道理, 但在面對這類人時,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被捲進“自戀者遊戲”中。
這是為什麼呢? 請看今天推文。
多年前,我曾經問過一名資深心理諮詢師:“什麼樣的來訪者最難搞?”
她回答:“自戀型。”
為什麼?
因為這類來訪者——
常常喜歡不斷挑戰別人的底線,不斷貶低、激惹、玩弄和操縱身邊的人。一旦諮詢師被捲入這場“自戀者遊戲”——不僅容易感到失控崩潰,甚至還可能會產生嚴重的職業挫敗和自我懷疑。
心理劇《捫心問診4》中,諮詢師布魯克和來訪者柯林的案例,便是如此。而透過它,我也看到了現實生活很多自戀關係糾纏中,可能存在的共性。
柯林是一名典型的“自戀狂”。他曾是一名成功的投資人,年紀輕輕就賺取了幾百萬美金。但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由於害怕被未來的孩子搶家產,他悄悄去做了輸精管切除手術,並向女友隱瞞了這個資訊。甚至在一次次備孕失敗後,他還故意誤導女友:
我性功能很好,是你身體有問題,所以無法懷孕; 但我依然很愛你,為了讓你更幸福,我努力工作……
後來,他為了獲取財富和名利,不惜惡意欺騙股東,導致公司蒙受巨額損失。最終,他以詐騙罪被捕入獄。在獄中整整四年,他態度良好,遵守規則,並在律師的極力爭取下,得以提前保釋出獄。
但他表現出來的“好”,卻經不起推敲。
在臨近出獄之際,他突然闖禍了——因為網上一篇批評他過去罪行的報導,他覺得很丟臉,很憤怒,於是他開始攻擊獄警,辱駡獄友,跟獄友打架……基於此,法院要求他接受心理醫生布魯克的評估,由布魯克決定是否簽署保釋檔。在諮詢中,柯林有一個顯著特點:
說話前後矛盾,心口不一,狀態不穩定。
比如——他會不斷聲稱自己正在反思,為過去抱歉,打算重新做人。可當布魯克嘗試去聊他過去的罪行時,他又會不斷回避,破口大駡。
又比如——聊起前女友,他會一臉悲傷地表示,自己很愛女友,很想修復兩人關係。可當布魯克提及他過去對女友的欺騙和誤導時,他又會突然暴怒:“你為什麼幫她說話?她就是個十足的白癡!”
基於這一系列不穩定的表現,布魯克拒絕簽署保釋協定。
但柯林卻不依不饒,不達目的不甘休。
某天晚上,他醉醺醺地敲開布魯克的門,扮演受害者角色:
一邊聊自己童年的悲慘經歷、父母對自己的誤導與傷害;
一邊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反思自己過去的罪行,為之懺悔。
布魯克被他的“真誠”感動了,簽下了保釋協議,並要求他繼續進行心理諮詢。
次周,重獲自由後的柯林,趾高氣昂地來到諮詢室,並趁機向布魯克發出攻勢:
“現在有創業者邀請我去當董事長,我可以帶著你一起賺大錢,我能親吻你嗎?”
當布魯克表示她永遠不會跟來訪者上床時,柯林再一次暴怒,並開始羞辱布魯克:
“你明明喜歡我,你簽保釋檔就是想扮演救世主,達成你的白癡幻想!”
那一刻,布魯克終於深刻意識到,柯林一直在操控她、玩弄她,根本沒有絲毫悔改之意……
這就是典型的「自戀者遊戲」。
從以上案例不難看出,柯林的“過人之處”——
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喜歡操控身邊人,並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面對這類人,如果我們不能保持足夠的清醒,將會很容易成為他們操控、利用的對象,受到傷害。
那麼在人際交往中,如何精准地識別這類人呢?
美國心理學博士拉馬尼 · 杜瓦蘇拉,結合數十年的臨床研究,總結出“自戀狂”的一些隱含特質。主要存在三個維度:
① 極度追求特權感。
自戀狂極度渴求讚美或認可,非常執著于追求名利財富,提升形象地位。
在人際交往中,他常常會不自覺地誇大自己的才華、財富和品德。
同時也會不合理地認為,自己有特殊權力,理應獲得他人的認同。
一旦對方提出質疑,或稍有不順從,他就很容易惱羞成怒,暴跳如雷。就像柯林,他會一遍遍在布魯克面前重申他過去多麼成功,期待獲得布魯克的認可。
可當布魯克提及他過去的犯罪經歷時,他就會瞬間情緒失控破口大駡,攻擊布魯克。他需要永遠佔據權力的高位,容不得一絲質疑。
② 極度缺乏同理心。
當然每個人都可能存在情緒失控、不經意給他人造成困擾或傷害的時候,但大多數人在平靜下來以後,會主動反省,會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感到內疚,會向對方道歉或予以補償。
但自戀狂不會。
他極度缺乏同理心,即便傷害了別人,也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甚至還會扭曲事實,將錯誤歸咎到受害者身上。
當布魯克指出柯林過去欺騙女友時,柯林的第一反應不是內疚,而是憤怒地指責女友是白癡。
當布魯克指出自己被柯林羞辱了時,柯林的第一反應也不是收斂,而是抨擊布魯克胡說八道。
他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永遠覺得別人有問題。
③ 對批評極度敏感。
最後我想重點申明一點:
自戀不是自信,更不是自愛。
它是源於一個人對自己的極度厭惡,源於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任何一個微小的批評和挫折,都有可能令自戀狂感到嚴重的威脅和恐懼。
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真實的內心被發現,害怕失去權力,失去他人的認可。
也因此,在遭遇批評和挫折時,他們很容易情緒失控,做出一些偏激行為。
就像柯林——
為了獲得保釋,他用四年時間在獄中偽裝成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卻在被一篇報導批評後陷入失控,做出毆打獄警和獄友的惡劣行徑。
他內在太過自卑、脆弱,承受不住一絲批評和挫折。
柯林的例子,看似有些極端。
但反觀現實生活,存在相似特質的自戀者,其實並不在少數。
他們擁有光鮮亮麗的外表,滿口仁義道德,很容易在短時間內俘獲你的好感與信任。
但真正建立關係後,你卻發現他們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性格疏離且冷漠,從不顧及你的情感需求;
總是站在權力的高位,有意無意地貶低你;
你稍有提出質疑,就會遭受更猛烈的攻擊……
面對他們,你常常會感到很痛苦、很憋屈,又很無力,似乎自己哪哪都做不好,做什麼都是錯的,永遠無法令對方滿意,更無法令關係緩和。
長此以往,你可能會陷入永無止境的情緒內耗,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甚至變得抑鬱。
那麼面對自戀者,我們該如何規避這樣的傷害呢?
針對這個問題,拉馬尼博士提出了DEEP策略:
D=defend(辯護);E=explain(解釋);E=engage(參與);P=personalize(個人化);
簡而言之就是,不要辯護,不要解釋,不要參與,不要個人化。
我們具體展開來講講:
首先,不要辯護。
辯護,是面對自戀者時最容易犯的錯誤。
當有人拿我們沒做過的事來指責我們時,我們的本能當時是為自己辯護,澄清事實。
但在自戀關係中,請千萬不要這樣做。
自戀者永遠停留在自己的固有認知裡面,根本不會聽你說話,根本不關心你說什麼。
當你提高音量不停為自己辯護時,其實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能量。
因為自戀關係就像一個永遠沒有正義程式的法庭,你永遠都得為莫須有的指控而辯護。
其次,不要解釋。
自戀關係中存在著永恆的曲解。
這源於自戀者極度缺乏安全感,源于他們完全沒有自省的能力。
他們會把你說的每一句話進行惡意的、刻薄的曲解,這幾乎是他們的行為法則。和自戀者相處的最大挑戰就是他們只肯相信自己的敘事,不能也不願去理解他人的處境。
所以不要期待通過解釋讓自戀者理解你。
要知道,當你極力地解釋,真誠地試圖說明你的觀點,最後卻完全不被理會,也會對你造成極大的挫敗。
再者,不要參與。
我們通常提倡在關係中主動參與、融入,進行深入對話,提供情緒回饋。
但在自戀關係中,你最好不要這樣做。
因為你任何形式的參與,都是在為他們提供單方面的自戀供養:
當你讚美他們時,是在滿足他們的自戀需求,但他們不會回饋你讚美,而是會持續否定、貶低你。
當你質疑他們時,是在幫他們樹立受害者形象,他們往往會通過扭曲事實的方式,去惡意誣陷你。
在自戀關係中參與,只會給你帶來更大的傷害。
最後,不要個人化。
即,不要將責任攬在你個人身上。
自戀關係讓你受到傷害之後,不自覺地覺得自己有一部分責任。因為他們經常會說,他們這樣做是源於你犯了錯,源於你不夠好。
但我們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戀誘使著他們推卸責任給別人。
要知道,
貶低他人的不是你,是他們;做出惡劣行為的不是你,是他們;煤氣燈操控他人的不是你,是他們。
所以,在自戀關係中,請遠離自責,永遠不要給感情虐待找任何藉口。
寫在最後
在一段關係中——
當你感覺自己越來越好時,多半是獲得了滋養;
而當你感覺自己越來越糟時,則多半是存在消耗。
自戀關係,本質上就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自我消耗。
當意識到這一點以後——
不要沉淪在自戀者自我誇大的假像中;不要幻想運用你的真情去感化自戀者;更不要企圖用你的智慧去修正自戀者。
保護自己,課題分離,及時止損才是王道。
因為你永遠無法改變一個自戀者,除非他自己想改變。END
點亮「愛心」並「分享」,遠離危險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