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從美國回來度假,告訴他姐姐可將小外甥帶回來,他可以帶一天看看(原先是想帶去童玩節,後來聽說人多水質可能欠佳而打消原意),再決定要不要生小孩?因為小女夫妻都要上班,所以週五(8月4日)回到家已經十一點多了,我已經睡了。
週六一早,小外孫起床吃飽後,他父母就借故脫身了。感覺兩個月左右沒見,小外孫似乎和以往有些不同,言詞更為清晰,也更有主見—大概都是對別人意見的反抗,你說什麼他都說不要,或用身體表達反對。
現在兩歲半左右,可是還在包尿布,因為他媽媽看網上說明,三歲再自行上廁所也不慢,那時他才懂得清楚表達,而我則認為網上資料可以參考但不能當依據。八月開始上幼兒園,我問小女會上廁所嗎?還是不會…看大V的正向教養,她說她女兒一歲多就會了,查閱書籍,個中內容則是:嬰孩會坐就可以開始訓練。過程中剛開始當然會有一些狀況,但一次,兩次後,幼童懂得意思也知曉技巧,以後就不必再費心了。最怕的是開始時,他還在學習和適應,但因你認為他還不行,所以一有狀況馬上藉此放棄,以符合自己的認知。所以決定性因素是父母的認知,你認為他可以學會,開始不會,但因你相信,所以會繼續嘗試,幾次後,他會了,並符合你的認知了;你認為他還沒到時間,因此剛開始時,一不會,你馬上放棄嘗試,因為這符合你的認知。決定幼童能力的不是幼童,而是父母的認知。再例如,網路上有幼童唱歌,練舞,彈琴,背詩的高手,理由同上—決定於父母的認知。
小外孫現在還需人餵飯,父母把認為對小外孫好的食物,切小或壓碎,然後一口口餵給他,他不吃還得逼或騙,可是他不張口,還是莫可奈何。兩歲半還需要人家餵飯嗎?同樣取決於其父母的認知,剛開始一定是慘不忍睹,但只要是新習慣或新技能的養成,這都是必要的過程,不是嗎?再者,經常的狀況大概都是準備得太多,然後一直認為幼童吃得太少。問題是每餐都要你吃定量食物,我相信你也會受不了,我肚子餓,當然會吃得比平常多;運動量小,前一餐又吃太飽,當然也會吃得少,可,大人好像都不這樣認為。我讚同大V的說法,準備好三餐的食物,讓幼童自己吃,吃多少都沒關係,可是餐和餐之間沒有零食,所以呢?幾次後他就學會了該吃時要吃飽,否則就只能餓肚子了,不是嗎?(看過一本教養的書也是這樣說的,所以吃飯從來都不是問題。現在看小外孫才發現吃飯真的是問題,但這問題似乎是大人自找的。)
前天,三個大人(我和內人,加上小兒)帶一個幼童,很乖很聽話似乎很好帶,又因玩水等有點耗神,因此晚上八點多一點就睡了。昨晨起來,好像沒睡飽,因此起床就一直哭鬧,要他媽媽抱,要這要那,沒立即滿足就大聲哭鬧,他媽媽說是把昨天父母沒理他所壓抑的情緒做一次性發洩。別人都插不上手;父母兩個反倒有點擦搶走火,一個哄騙,一個恐嚇;一個認為就讓他哭鬧,以免養成習慣,一個認為要趕緊安撫,以免心靈受傷…,兩個都出於對孩子的愛,很難說是誰對誰錯,其他人也沒有置喙的餘地和空間,因此人人走避,以免被流彈打中。但真的見識到幼童哭鬧的棘手和錯愕,怎麼哄怎麼勸怎麼騙怎麼嚇…統統沒用,(小兒後來說,要不要生,嗯,要慎重考慮…)後查資料,資料上說要仔細找出孩子哭鬧原因,然後對症下藥,聽來是這個理,但實際上那根本就是廢話,看了更令人火大。跟大人一樣,氣頭上什麼都不管不顧了,別人怎麼勸怎麼壓都沒個屁用,一定要等那個氣頭過去,回復點理智了,才有別人說話空間。大人生氣時,別人要做的是默默的陪伴在旁,因此幼童無理哭鬧時,試著抱抱他,如果他抗拒,就縮手一點,隔一會兒,再試著抱抱他…等他回復理性,又是乖寶寶了—哭鬧不停時小女夫妻載他上台北,途中他睡得香甜,起來後,似乎就回復正常了。
小兒後來分享,美國現在有些公司徵求經理的條件之一是:當過全職媽媽—必須一心多用,月一能應付各種突發狀況,並迅速回復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