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總統大選中,賴、柯、侯、郭,極可能成為四腳督的態勢,每一位可能的候選人,皆積極參與各方活動。
自柯表態支持安樂死後,筆者想談一談「安樂死」此一議題。
以下就安樂死議題觀察四位候選人的政策。談完四位現在關於安樂死議題的立場後,為各位說明安樂死議題的掙扎與必要性。
柯文哲的官方頻道在2023/8/16(三)播映在youtube頻道中的演講精華影片「你是否支持安樂死?醫療倫理與傳統文化大哉問!」中,回答了一位業者問的:「當總統之後,您會支持安樂死這件事情嗎?」
柯文哲回答的節選內容大致是「……能夠實施安樂死的國家,要那個國家的自律非常高。因為是這樣,死亡是由醫生定義的,所以要不要執行安樂死,是醫生制訂。現在標準做法是這樣,如果他決定,要找另外兩個醫師同意。我個人是贊成。」[1]
從他的訪談片段來看,筆者認為此段對話表達的是柯文哲支持安樂死。但其就政治務實性來說明,表示該政策的推行依舊存在文化阻礙,因此言下未明之意似是「能兌現猶存未知數」。
賴、侯、郭三人尚未端出確切關於安樂死方面的政策牛肉。而與安樂死較為相關的,或許就只有長照政策了,目前只觀察到賴、侯對於長照的機構與政策有政見,郭則尚無相關明確的政見。
賴清德在2023年7月17日民進黨全代會演講提到要「......推動『長照3.0』,強化社會支持……(見影片連結約11分24秒到11分26秒處)」。2023年7月29日參與活動時,說:「……我會在「長照2.0」的基礎之上,推動『長照3.0』……」。關於「長照3.0」是什麼,這一點未清楚說明,或許與蔡總統2019競選提及的「五個增加」相同。即增加「總經費」、增加「照顧家庭」、增加「服務項目」、增加「日照中心」、增加每個區域的「平價住宿服務機構」。[2]
侯友宜的長照政策則推日照中心,預計到2025年前再設置30間日間照顧中心,目標100間。[3]
郭台銘目前尚無關於長照方面明確的政見,目前能找到有關長者福祉的消息,僅有2022年6月22日郭董以永齡慈善基金會創辦人身分捐贈千台PCR檢測儀給桃市府,而時任市長鄭文燦允諾這些PCR檢測儀將供長照機構使用,以降低長者重症死亡。[4]但其夫人曾馨瑩於2011年似有外傭濫用的爭議[5],猶未知郭董這十二年來對於長照的想法是否有蛻變,仍需持續觀察。
總而言之,無論是賴清德、侯友宜或郭台銘,這三位僅於長照方面有所作為,其曾經提出的政策如上所見,但對於較敏感的安樂死議題,三人皆尚未表明立場。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此段出於《論語.先進篇:第十二章》,講述子路先問「如何侍奉鬼神」,想理解傳統宗教禮俗的做法。但孔子回答他:「人都不能侍奉好,還談什麽侍奉鬼神?」爾後子路再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卻回答:「生都不瞭解,還談什麽瞭解死?」」
此番對話,理應是傳達出對於生命的積極性,人們理應專注如何活著,如何活得更好,而非提前擔憂死亡。此番對話,對於上古中國人民天災洪患、旱災、飢荒、疫病或人禍戰亂、階級的壓迫等多番苦難來說的確有道理,彼時生命飄搖不定,隨時都會消逝。但放在如今,我們真能「未知生,焉知死」,完全不去理會死亡嗎?
不理會死亡?無法,不可能,且不切實際。現代人的壽命已經比古代人的壽命長得許多,且台灣人的不健康餘命已到八年之久[6]。代表久病很可能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困境,也是死亡前最大的一關。
「安樂死」是透過醫療手段,讓病重者可以選擇在情況無可避免的惡化前,以富有尊嚴且掌控的方式,抵達人生的終點。如知名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在安樂死前的2018年6月5日發文:「……我每日腹痛 喝四次嗎啡:每次40CC。喝少了 照痛!喝多了站著都睡着、跌倒嘔吐!」[7]
對於絕症患者,理應尊重個體意志與尊嚴: 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生命有最終的掌控權,尊重個體意願可以是一種表達對尊嚴的尊重。因部分疾病可能導致無法忍受的痛苦,以現有醫療手段無法緩解。
以癌症末期的疼痛為例,有人稱其為「癌痛」,分為「體感疼痛」、「內臟性疼痛」和「神經病變性疼痛」。皆因腫瘤影響身體,但其位置、大小、分布或已難以清除,癌末患者會因癌痛持續不斷、且劇烈的受苦,像是看不到希望之光,處於永恆的地獄,眼前只有死亡,而疼痛也使得患者無法思考。 [8]
而著名挑戰「冰桶挑戰」提及的「漸凍症(ALS)」,症狀是肌肉萎縮與吞嚥,到末期會因肌肉萎縮而身體失能,但病人的心靈卻是靈敏的,身體除了一雙眼睛外,其他部位都無法操控,活潑的心靈被禁錮在沉重的軀體內,猶籠中鳥。現行藥物僅症狀治療,無法有效改變病程。[9] [10]
其他病症的末期如腎病、帕森金氏症等等也有其無可奈何之處,但筆者便不再舉例。
有部分安樂死的反對者認為,生命的終點用安寧緩和照護就足夠了,但筆者不認同。以下,筆者將分享自身家人的經歷,期盼提供讀者一些思考。
現存的安寧照顧,相較於十餘年前,已十分普遍。筆者的外婆當初過世前,全台安寧病房的數量猶不多,是已陷入昏迷後才送去安寧病房。
相較之下,這幾年間,長照政策推動下醫療環境已有進步。筆者的父親癌末後,選擇安寧科的治療。除了初次看診需經醫師評估,後續返家後,有安寧護理師到府定期探視,為他換傷口、了解病況,而醫師偶爾也會來到家裡親自診斷。只有藥物需要我們家人幫忙取。
但畢竟是末期了,症狀每況愈下,疼痛日益加劇,父親無論醒著睡著都疼,脾氣也變得像是孩子一般。在護理師的建議下,讓他住進安寧病房。
在安寧病房裡,護理師告知我們,只要患者疼痛就可以跟他們說,讓他們提供協助,也就是施打止痛劑。
一直以來,在家裡總是喊痛的父親,終於在止痛劑的輔助下,久違地睡個安穩的好覺,不再時刻皺眉頭,有了些許平靜時光,這讓我們很安慰。
但過幾天後,父親的疼痛頻率越來越高,有一天我再跟護理站請求協助時,他們告知說:「我們不能再打(止痛針)了,劑量已經差不多了,若再打針的話,可能會讓他呼吸衰竭。」所以自然只能讓父親忍受這不必要且巨大的痛楚。
就筆者經驗,安寧照顧絕對有幫助,且現有資源完善,無論是醫療緩和、心理諮商等資源都相當充足,協助讓生命有尊嚴的完成最後一程。但是,某一刻開始,當病痛超越界線後,安寧照顧又有其侷限了,只能讓病人活生生地被疼痛凌遲致死。
所以,筆者支持安樂死。有安樂死,部分末期患者才真正能善終,畫下平靜的休止符。
宗教上、道德上,皆有對協助自殺的舉動有疑慮。這部分已有非常多的電視節目討論。因筆者本人無宗教信仰,無法理解宗教哲學的衝突,此部分略過不談。但在公視主題之夜SHOW有一集安樂死議題的來賓中,有一位講者劉于濟講得非常好,他說:「……我認為在談安樂死之前,需要先把很多權利還給我們。」[11]
權利究竟是指什麼呢?我認為,這涉及到讓重症患者能夠參與社會,以一種能夠獲得尊嚴的方式。現有的情況是,絕症病患面對失去工作後的現實,經濟自由也被剝奪,更早地體會人生無尊嚴無意議的悲慘情況。正因「沒錢萬萬不能」,這些病患缺乏醫療資源,更早步入人生終局。除了金錢與醫療的關係外,我們長照的系統尚有缺失,這樣在某種程度卻是我們這個不足的社會「謀殺」了那些資源不足的末期患者。
另外一方面,執行安樂死的醫師在某種程度上,亦有醫療倫理的衝突,可能會有劊子手之自責。這一點十分重要,若要推行安樂死政策,亦需關注相關醫療專業跟醫師心理的教育培訓。
根據上述理論,我認同在安樂死之前,有許多公共政策需改善。為了避免安樂死淪為階級謀殺,政府理應改進社會福利的作為,改善包含勞工權益、道路設計、醫療資源等議題的相關內容。
工作方面,許多人確診絕症後就難以找到工作,就算找到工作也可能因體能或治療時程無法配合。但工作,是社會參與,亦是必要的支持系統。許多患者即便身體不適仍懷有工作熱忱,卻因生病而被剝奪了社會參與。然而,現有的職場環境會歧視病友,因勞工環境的缺乏,鮮少有公司行號真的有職務代理人,只是加重其他同事的工作。為了避免這樣,許多公司乾脆不聘用病友。只有佛心老闆才願意聘僱罹患重病的勞工,這一點現階段無解,期待政府能更有解決相關議題的智慧。
至於道路設計方面,不平整的路面,時寬時矮的人行道,都阻礙了可能成為輪椅族的末期病友出門,無法進行日常行為。這樣無疑會帶給病友上路的風險,且無法出門也剝奪了他們正常在街道行走的權利,在疾病末期,哪怕只要能完成小小的成就,例如能在街道活動,我想,這樣會是對病友微小但堅定的心靈支持。
醫療方面,部分藥物、治療方案還很昂貴,而公立的健保病床又要排隊很久才能使用。若能改善,勢必會大大改變末期患者的生命品質,或許就不受太長的苦痛折磨了。
安樂死議題複雜而充滿挑戰,現存候選人中僅柯P表態,另外三位尚未表態。2024年的總統選舉,將對這議題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期待各位候選人能真誠表達立場,並提供明確的政策方針,以因應絕症病患的需求。
尊重生命的尊嚴是所有人共同的價值,這無論是安樂死的反對者或支持者應該都會同意。筆者期盼政府要建立更包容、支持的社會環境,以確保絕症病患獲得適切的醫療和心理支援,在生命盡頭能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雖然希望能讓末期患者無痛自在,但在現階段,醫療與科技仍存在不足之處,生命終結前多半還是要受苦的。因此,希望能夠提供給病人多一個選擇──「安樂死」,讓他們有權自主決定,以最有尊嚴的方式結束人生旅程。
無論誰當選,期盼未來的總統能重視絕症病患的需求,建立更完善的社會支援系統,讓每一個人在步入死亡的蔭谷時,都能真正的善終。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