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前一份工作的洗禮後,我清楚了解到自己沒辦法接受科學理論基礎薄弱的工作,因此在第二份工作來到了台灣知名的食品大廠擔任研究員,並利用原本所學的分析技術來達到監控製程的穩定性,這也讓我的技能樹從未知物的定性擴展到了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在食品廠工作的初期都在摸索儀器原理、軟體操作以及了解儀器參數背後的物理意義,直到後期則是在探討怎麼在複雜基質底下開發可靠的分析方法,還有開發分析方法的底層邏輯與法規限制,然而隨著心中的問題越來越多,在求知慾的驅使之下我決定前往法規更為嚴謹的製藥產業親自尋找答案。
在藥廠裡有一群專門處理分析方法的研究人員,工作內容正是現階段的我所嚮往的職業,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開發出精準且可靠的分析方法,是研究員每天所要面對的課題,如今在邊學邊做的情況下我找到了一部分問題的答案,另一部分的問題也等待著我去探索,然而隨著每天接觸到稀奇古怪的化合物越來越多,也希望透過文章的形式將這些案例給紀錄下來,當然不僅是提供給有相同問題的人做為參考,其實也為下個階段的職涯目標鋪路。
寫到這裡終於要來揭曉未來的職涯目標,而目標就是儀器設備廠商的應用工程師,這個職業會接觸到不同產業的使用者,工作內容也不僅只是單純協助儀器的操作問題,更是在方法開發上所遇到的困難,因此這也是我為什麼在這個階段選擇藥廠的緣故,我需要大量實際的案例來累積自身的經驗,讓我在未來不會只是紙上談兵而已,而到目前為止的每份學經歷看似毫無關聯卻又是環環相扣,這些選擇也都是為了讓我能夠更靠近理想中的目標。
台灣大學畢業的標籤的確讓我在職涯上多了很多選擇,但同時也因為太多選擇讓我有時也很迷惘,看著大多數的同學不約而同都進了半導體產業,有著令人嚮往的工程師頭銜並領著豐厚的薪資,心中不免想問我是不是也應該走著相同的道路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也提醒我自己保持初衷,不要被外在的因素影響原本設定好的職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