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佛像反映的是人的內心,那麼注視眼前的二十一尊佛像,情緒的翻騰是否因為潛意識裡尋找著一種共鳴,抑或著渴望著一種引領、一種皈依,彷彿唯有如此才能讓心安住。
「東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其五重塔在古塔的規模中,可稱為全日本最高。然則行前在尋找關於「東寺」資料的過程裡,讓我眼睛一亮的則是講堂裡頭,奉置二十一尊佛像組成「羯磨曼陀羅」。過往關於曼陀羅的理解,往往是透過圓形與方形的圖案以象徵性的反覆出現所構成的一幅對稱的畫,繪畫曼陀羅可以達到靜心、修行的效果。心理學家榮格更認為曼陀羅象徵著目標的中心點,繪製的過程是一種走向核心的心理歷程。該歷程中因為圖案的復現現象,拉扯出自我的反覆重現,在檢核與反省的過程中,將探入心靈更深的位置。
曼陀羅也稱為曼荼羅,原為印度教中修行所需要而建立的一個小土台,後來也用繪圖方式製作。而這樣的傳統被佛教密宗吸收之後,形成許多不同的形式。依照其各種含意,相關資料上寫著:「曼陀羅就是各個宗教,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顯現其宗教所見之宇宙的真實,所做的『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佈置』,用以表達宇宙真實『萬象森列,融通內攝的禪圓』」。
一直以來,原本就對曼陀羅懷著特殊的感動與共鳴,是故當知曉東寺素有曼陀羅寺之稱,不免心嚮往之。其創建者空海大師於唐朝攜回曼陀羅原圖之後,東寺就成了保存曼陀羅的寺院。而對我來說,最特別的莫過於「羯磨曼陀羅」,原本狹隘地認定曼陀羅為平面繪圖,沒想到竟然可以透過佛、菩薩的鑄像來呈現上述「萬象森列,圓融有序的佈置」。光是行前的想像就讓人好奇不已,若說平面曼陀羅的凝視與繪製,能夠讓人靜心甚至遇見更深層的自己,那麼立體曼陀羅又會有什麼樣的啟發。
走進東寺的講堂之後,因為古物保存的必要,所以光線略顯幽暗,原本內心帶著點不安,但是在習慣於氛圍之後,反倒有利於讓人卸下心房,更為真實地面對自己。由於是從側門進入講堂,所以一開始看見的就是「羯磨曼陀羅」最右側的三尊鑄像,那分別是四大天王中的持國天與多聞天分列於前後,中間則是梵天。而後則是以金剛多羅密多菩薩為中心的五菩薩,再往前走來到曼陀羅的核心,那是以大日如來佛為中心的五智如來。緊接著則是以不動明王為中心的五大明王,最後也就是最左側的三尊鑄像則是四大天王中的增長天與廣目天,還有位於兩者之間的帝釋天。
走回中央重新瞻仰講堂內部,會發現整個「羯磨曼陀羅」,由佛教最著名的護法神,四大天王分別列於四個角,形成左右兩邊,並且在其中安放同為護法神的帝釋天與梵天。中心區是「如來部」,東方是「菩薩部」,西方就是「明王部」。值得玩味的是「菩薩部」屬慈悲相,「明王部」屬忿怒相。一如眾人耳熟能詳的話語「菩薩低眉,金剛怒目」,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怒目所以降服四魔。
曾有學者提及佛像究竟是由人的手所刻出來的,所以佛像反映的是人的內心。若以此觀點來看,人們因為恐懼、求全而有如來,因為失意、脆弱而有菩薩,因為貪執、蒙昧而有明王。眼前的曼陀羅,不正展現著人心的種種樣貌。立於菩薩像前,那慈悲的面容,慰藉著心靈的苦楚,活著的難,總企盼著那份懂得。彷彿有了那份貼近,就有了面對的勇氣。立於明王像前,那怒目而視的威嚴,帶著肅殺的氛圍,先是讓人卻步,末了反而讓人心安。貪、嗔、癡三毒每每蠱惑與迷亂著內心,糾結與反覆、無明與茫亂,知其不可為,卻又往往身陷其中。人性的脆弱,需要溫柔的同理,可也需要嚴肅的指正。反覆遊走於菩薩與明王之間,那是關於心靈力量的貫注與方向的導正,那是關於己身的貼近與反省。果真像是曼陀羅一般,在那復現的狀態裡,牽引出自我的反覆重現,只是羯磨曼陀羅不僅止於與自我的相遇,而是在那相遇的過程中得以療癒與匡正。
最末才回到如來,那是心靈底層的企求,那是生命終極的引領。「求」彷彿是我們面對如來所自然衍生的反應,因為我們信任如來,因為我們不滿足於自身的所有。然則,若如來同樣反映出內在的心靈,那麼是否能夠回望、是否願意相信,也許是在修行的歷程中,我們得要試著回問自己的課題。人心,是一座劇場,上演著各種不同的樣貌。然則,每一個樣貌、每一個波折,不也就是成就己身的歷程。面對著自身的內心世界,我們懷疑恐懼,所以需要菩薩;我們執著自滿,所以憑藉明王;我們祈求解脫,所以仰賴如來。而這一切還得要有護法神來守護每一個轉折中,與內在心靈的觸接與理解。
活著的難,也許因為情緒的翻湧,而被放大,甚至蒙蔽活著的精彩。人心的複雜,總是因為反覆的糾結與矛盾,而被突顯,甚至衍生質疑與責難。然則「羯磨曼陀羅」的精彩讓人驚喜於自身的所有,讓人懂得每一個情緒的翻騰,都是一種傾訴,關於內心,也關於成長的渴望。佇立於這二十一尊鑄像之前,幡然醒悟我們從未孤單,因為我們內心之中,擁有我們所一直渴望的所有。凝視著佛像,彷彿看進了自己的內心。透過曼陀羅,我們學會謙卑,也學會信任,用謙卑療癒執妄,用信任衍生力量。
雙手合什誠心地向這羯磨曼陀羅至上崇高的敬意,想起了曼陀羅的梵文字意是「本質」加上「有」或「遏制」。對照著眼前,如來為「本質」,菩薩為「有」,明王代表「遏制」,相加成遂有了「完滿」之意。
走出講堂,感受到心變得更為踏實,因為遇見,遇見心靈深處的精彩,遇見生命的可能。而這得要感謝東寺的「羯磨曼陀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