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讀過Chris Bailey《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對其整理相關研究的能力、以及親身嘗試各種流派生產力建議的實驗心得,印象深刻。因此,雖然觀念一直較偏向How to Do Nothing的作者Jenny Odell所說,放鬆不是為了增進創意和生產力──放鬆本身就是目的,而對《愈平靜愈有生產力》(How to Calm Your Mind: Finding Presence and Productivity in Anxious Times)這個書名和主張不甚滿意,但仍覺得可以在其中找到可實行的平靜法門。
Bailey的強項是將各種研究整理簡化成一般人容易理解並實行的規則,然後在書中重覆數次,加強學習。
簡言之,平靜的原則是:多類比(可理解為現實、充滿細節的非虛擬生活)、少數位。
平靜的方法個人粗分為兩類:消極而言,遠離慢性壓力源,包括新聞、社交媒體、各種推播通知等,並避免過勞;積極而言,可以多運動、多與人們實際相處、冥想、用正確的方式照顧身體。這裡所說的正確照顧身體,指的是降低咖啡因依賴,並注意飲食對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等激素的影響。許多現代研究者討論情緒時,都會提到體內化學激素的影響。Bailey亦斷言,「貪多心態與成就思維……只會讓妳的生活被多巴胺主宰,無法帶來長期的滿足感。」他推薦「多巴胺斷食」,在一、兩週的期間內完全關閉過度刺激心智的壓力源。
過勞的特徵是精疲力竭、憤世嫉俗、以及長時間缺乏生產力;而慢性壓力源則往往讓人多巴胺成癮、或是陷入不必要的生活方式比較、產生不必要的心理壓力。Bailey親身嘗試的皮質醇檢測指出,我們身體的壓力反應系統本身也可能會過勞,不曉得人類是不是唯一會自我施加壓力、直到壓力反應疲乏的物種呢?
如果覺得自己可能在職場過勞,可以定期檢視自己的工作量、自主性、報酬(包括金錢以及成就感、滿足感等心理回饋)、同事社群、公平性、以及組織價值觀和自我信念是否一致這6個面向。
順帶一提,若是主管或老闆想要避免員工過勞甚至因此離職,那麼研究建議從調整員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自主性、重新定位雙方價值信念這3個事半功倍的項目做起──換句話說,不(只)是加薪。
另外還有一個實驗證實能讓團隊更穩定的好方法:多讚美表現優秀的團隊成員(在美國,考量員工離職以及重新培訓的成本,每月讚美員工1次的價值高達1萬美元!),但切記要真誠不浮誇,否則會有反效果。
Bailey還有個特色,就是他會針對複雜問題提出簡單輕巧的經驗法則(rule of thumb)。例如:「如果我們希望有效率地完成某項活動,就應該採取數位方式;如果是有意義地完成,就採取類比方式。」前者譬如整理書稿來趕上截稿期限,後者譬如用紙筆寫家書,增強儀式感。雖然可能有不完全適用的情況,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已可有效節省我們寶貴的注意力。
或者,「等到下次感冒再試著重新設定咖啡因耐受度」,因為這樣我們會將戒斷症狀,例如虛弱、昏睡、精力衰退、甚至畏寒,歸咎於生病,而非咖啡因不足。就像平常生病一樣,多休息,撐過第一週,情況就會好轉了。
我喜歡Bailey對平靜的定義:「無論在任何時刻,平靜讓我們內心發生的事情變少,因此有更多空間反思和留意眼前的事物」。這種後退一步的時間隙縫感、「子彈時間」,亦是個人的禪修經驗。對於常常口不擇言再懊悔說錯話的人來說,「當我們與人爭論時,我們能夠找到更平靜的立足點,說出心中浮現的第二個想法,而不是衝動發言。」
雖說「多巴胺會促使更多多巴胺分泌」,但好在,平靜亦能衍生更多平靜。透過平靜放鬆的心,我們能和自己建構的敘事保持距離,不帶雜念與偏見地看清事實真相,發現事物的本然面貌,進而專注當下,讓自己置身於更長久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