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5日,參加由我是老查主持的「大人轉型工作坊」。會注意到這個工作坊,主要是因為追蹤老查的臉書,發現他最近帶了幾次「資深工作者」,一起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方向,我很有興趣,因此就留言詢問是否有公開班活動,想不到就讓我等到了,手刀報名參加。
老查是一個特別的人,過去看他的書評認為他是一位心思細膩,而且有辦法讀出一本書的精髓,製作書評投影片非常用心。老查帶領的過程令人感覺非常舒服,沒有像一般上課的講師一樣,刻意形塑讓台下學員有「真神人也」的感覺,反而是他常常在言語間透露自己常常為了少吃一點甜點的天人交戰,讓人感覺他充滿著「人味」。也因為這樣的特質,工作坊的分享過程,大家才會侃侃而談,對陌生的參與對象分享生命中的不堪、低潮與歡笑。
五十歲以後的人困擾大多差不多,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開始走下坡,還是有些事情想完成,人生中有些迷惘,卻又還不想認命。老查帶著大家自我探索,從「人生年表」看過去,從盤點工作與生活領域中五件頻率最多的事情看現在,接著選擇一個未來想要完成的目標。但問題來了,每天做不完的工作,又要兼顧家庭,想做的事情又那麼多,怎麼辦?
老查介紹了一系列完成目標的工具,其中一個是《放手去活》書中所提到的「每日提問」。每日提問透過詢問「主動」問題,來提醒並反省自己有沒有每天都放一些心思在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上。比方說,想要透過減少吃甜食而減重,通常我們在反省時會問:「今天有沒有少吃甜食?」,但這樣的問法比較被動;可以改成更主動的問法「我今天有沒有盡力少吃甜食?」問法不同,力量就不同。
而且,我認為這一個「每日提問」比我過去所使用的habit tracker(習慣追蹤)工具更好的地方是:過往我使用的「習慣追蹤」,只能勾選「有」做,或「沒做」;但「每日提問」所使用的方式,則是在0-10分之間,選擇一個當天盡力的程度。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幫忙。例如,我希望自己每天睡前都能靜坐20分鐘,但有時因為身體疲憊,再怎麼樣只能坐10分鐘,甚至於是5分鐘,如果在過去我所使用的「習慣追蹤」系統,只能打「X」,但在「每日提問」的系統中,我可以打5分,甚至3分。這樣會讓自己不會認為要完成這項任務有這麼困難(這也是大部份人放棄的主因),也可以長期追蹤自己的進步(如,慢慢從5分鐘進步到20分鐘)。
從0-10分的系統,也符合「每日提問」中「主動」式問法的精神「我今天有沒有盡力靜坐20分鐘?」,盡力,就是指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還能撥出一點時間來做這件事,哪怕是3分鐘。我覺得這個對於要完成長期目標而言,非常重要。
我認為「大人轉型工作坊」就像是「每日提問」這個工具一樣,幫忙我們這些大人,釐清真正想要完成的目標,幫忙推一把,卻又不會太用力!
對「每日提問」系統有興趣,可以參考:老查商業好書簡報 https://vocus.cc/article/642d903efd89780001441a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