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障礙的生活之於我而言是在正常不過了!最近天氣忽冷忽熱,因此出門要帶厚一點的外套還是薄一點的外套是每天出門前都要思考許久的問題。在比如在外面吃晚餐時,每道菜都看起來很不錯,究竟要選擇哪一樣讓我每次都需要苦惱半天但還是挑不出來……在選擇多到爆炸的時代,到底發生了甚麼?
在眾多選擇之中無法做出抉擇可能因為無法計算出機會成本,也可能因為已經對選擇感到麻木,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害怕「未來的」自己會後悔。我們對自己做出的決定有所期待,而當期待未被滿足時,高期待帶來的高失落感不見得是我們所能承受的。也因此我們拒絕相信自己已做出「夠好」的決定,而盲目的追求「完美」的選擇。當作出決定後卻不滿意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無法輕易割捨自己做出的選擇。換句話說,因為我們不會輕易承認自己做了錯誤的抉擇,所以為了避免自己陷入這樣尷尬的處境,我們當然不能輕易地下決定啦!
在進行選擇與決策時,我們有不同的腦區為我們負責不同境況下的決定,包括直覺腦、預測腦、情緒腦、理性腦、焦慮腦、道德腦以及辯論腦。雖然說有這麼多的「腦」來協助我進行判斷,但我認為事實上卻還是能粗略的二分為感性與理性。以直覺腦、預測腦跟情緒腦來說,情緒的存在有時候會讓大腦更有效率地去處理事務,我們的情緒經常帶動思考的進行,而當你願意相信自己的情緒,就能一步一步地在錯誤中學習,繼而磨練出直覺。舉例來說,新學期的到來,我開始參加跆拳道的活動。在練習過程中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判斷要怎麼去踢擊,往往只能讓自己沉浸進去,去感覺自己踢對了還是踢錯了,慢慢地,就有種「知道」要怎麼做,進而形成記憶。
相較於立即享受的情緒腦,理性腦及焦慮腦則更注重思考未來,然而當你想太多時,總會因此影響對事物的判斷與選擇。就好比在考試時二選一,明明一開始就選對了答案,在多檢查幾次後,卻對自己最初選的答案不滿意,開始雞蛋裡挑骨頭,在多次的天人交戰及心理鬥爭後,就改成錯誤的答案了……此外,安慰劑效應與預期心理的作用也會影響我們的判斷,這樣一想,我們真的有辦法做出「真正的」決定嗎?又或者說,所謂「選擇」究竟是甚麼呢?它真的存在嗎?
一般而言,簡單的問題應該用理性腦進行判斷,而困難的問題則透過情緒腦引領我們的方向。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樣子的問題應該被劃分為簡單的問題還是困難的問題?今天要穿甚麼衣服出門到底要進行大量合理分析還是用情緒決定?可是這又要如何透過情緒帶動思考?未來要專精的領域到底是僅憑喜歡這種情緒認定還是需要結合經濟狀況進行縝密的判斷?這根本就難以進行劃分啊!或許我們應該做的應該正如同里維兵長所說:「沒有人知道結果會怎樣,只能選擇自己不會後會的路。」也就是說,選擇之前再怎麼焦頭爛額也沒關係,但是未來不要為自己做出這個決定而後悔。相反地,要為之驕傲,因為自己已走出一條嶄新的路~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