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天生活上都有許許多多繁瑣需要處理的事物,無論求學、工作、家庭、社會、人際往來等... 1655年英國倫敦爆發大瘟疫(狀況雷同於前幾年的COVID-19),劍橋大學因防疫需求而關閉兩年。剛畢業22 歲的牛頓只好離開倫敦,回鄉自我隔離,也是在這隔離一年半期間,牛頓陸續理出:微積分,萬有引力和光微粒學等現今我們仍在奉為圭臬的學說。 1900年大學剛畢業的愛因斯坦,找了兩年工作都不順利,靠家教及家人救濟糊口,後來為撐起家計照顧老婆與剛出生女兒,得藉友人介紹才得以進入瑞士專利局,開始每天8小時的公務人員生活。期間愛因斯坦“善用”公務閒暇,專研物理,還能陸續推導發表數篇物理史上相當重要的論文學說,例如懸浮液體布朗運動理論與「狹義相對論」等。 物理學家薛丁格,對比同屬開創量子物理的其他巨擘,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包利(不相容原理),皆是年紀輕輕在20初歲便已提出著名理論並享譽國際;薛丁格35歲雖已是蘇黎士大學教授,但仍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發現,難免旁人會覺得或許其天份與努力加總已到天花板,但如從其1926年寫下的薛丁格波動方程式,創建波動力學的“創意性”與“驚奇性”,我覺得是更勝於他所處時代以實驗數據為基礎的矩陣力學的。 這或許也正因薛丁格成長過程,常需要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洗禮,卻始終能不斷堅持自己理念,持續往前走,也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波動方程。 看完這些物理學家小故事,腦中再度響起一位老老闆的話語:大夥攏就毋閒欸... 背後或許還有未說完的話語是「不是只有你很多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也正因大家每天充滿各種“雜事”,想做什麼就更需要排除萬難去達成,試圖達成萬難的過程,不斷找尋機會用更聰明有效率方法處理事情,就是很自然而然的舉動了。」 畢竟,人生中的雜事,你有,貝多芬有,蕭邦有,牛頓有,愛因斯坦也有。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