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上,有沒有什麼錯是你認為,如果當初有長輩的提醒,就不會犯的呢?如果有的話,那麼《態度》是一本相當值得讀的書。
《態度》集結騰訊前副總裁、Google研究員、矽谷投資人吳軍寫給兩個女兒家書的內容,因為他認為家書是心平氣和、深思熟慮狀態下的產物,會比當面溝通可能產生衝突來得有效。
書的內容全部有40封信,大約在2015年左右,在吳軍的大女兒夢華上麻省理工學院前後幾年,包含了人生哲學、洞察世界、對待金錢、人際關係、有效學習、做人做事,在閱讀這些信的同時,也可以一窺作者的中心思想與思考方式。
人生的哲學有六封信,提到了樂觀、幸福的來源、好習慣等內容。
第一封信「樂觀的人生態度比什麼都重要」,吳軍提到,自認為是一個充滿快樂的人,除了有樂觀的天性外,還做到了「不斷接受教育」、「有理想並實現自己的願望」、「與人共事盡可能互相尊重、包容」、「 看透人生」等四點。
「成功是成功之母」與常聽到的「失敗為成功之母」不同,作者認為,人在年輕時需要做成幾件事,再從這些成功的過程,學會取得成功的方法,人只有成功過一次,才更容易成功第二次;如果做一件事失敗了,雖然可以吸取教訓,但仍可能在最後功虧一簣,所以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最好是更好的敵人」則是不要想著讓事情一次成功到位,因為追求最好,反而什麼都沒做,任何進步都比沒進步好,最終目標是不斷接近完美,而在同時也要記住,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
「好習慣成就一生」引述柴契爾夫人說的話,從做每一件小事開始慢慢形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注意你的行為,因為他能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洞察世界一樣有六封信,前面兩封聚焦在「眼界要高,看得比別人遠,不要只專注眼前的事」。
「生活是具體的」這篇讓西恩印象最深刻,講到一位在德國生活二十幾年的張伯伯提到,為何德國人整體能把事情做得比國家好一點?提到德國人常掛在嘴邊的話「生活是具體的」。德國之所以事情能做得比別國家好,是因為做好過程中的許多具體的小事而來,比如寫論文,大部分國家的科學家只是報告主要成果,德國人會把大實驗的每個細節產生的中間結果寫出來。
書中也舉了妹妹做點心的例子,由於過程嚴格遵守步驟,調味料仔細秤量,且堅持選用特殊品牌,燒烤過程火候準確,所以做出來得點心很好吃。
「好運氣背後是三倍的努力」提到「范佛里特彈藥量」,有次美國將軍范佛里特問參謀,打贏某場場戰役需要多少彈藥?參謀告訴他一個數字,然後范佛里特説,那就打出去5倍的彈藥。因為他比其他人多估算了困難,並留了足夠的餘地,最後打贏戰役,所以好運氣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背後的努力。
對待金錢有八封信,相對於吳軍從小在貧困的環境長大,他的兩位小孩是在優渥的環境中成長,所以前兩封信談的是貧窮。吳軍說「承認自己貧窮,才能真正富有」,這句話不止用在財富上。吳軍特別在信中跟女兒說,雖然她並不窮,但如果有些事做不好,那可能所處的地位跟貧窮差不多,比如曾經有一段時間因鋼琴練不好,不好意思再去老師家上課。
「你一輩子會在很多時候感覺到自己的貧窮,這時你是否還願意融入一個更富有、更高層次的環境,決定你是否能不斷進步。」
在金錢觀方面,金錢有兩個用途,一個是作為媒介,讓它發揮更大作用,比如透過投資賺更多錢,或者支援一項事業改變世界;二是用來享受生活,這是必要的,但不能沒有節制。必須要「先賺錢、再花錢」,賺錢從小錢先開始,當有了錢,要思考如何用錢,讓社會產生正向效果。
人際關係有六封信。
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家人、親戚是無法改變的,能自己決定的是朋友。
怎麼區別好人和小人?善良的人會從你的最大利益對你好,小人會利用你的弱點,給你局部的小利益,但從長遠來說,會損及最大利益,所以要戒除貪慾。看一個人,不只要看他對你如何,還要看他對周遭的人如何;物以類聚,所以要看一個人的周圍都是什麼人,以了解這個人。
溝通要以對方的確認為主,才算結束;溝通要簡潔,切中要害,所以對不同人要講不同的話
如果能幫人,就應該幫,如果很為難就不要勉強。第一時間告訴對方,讓他們可以想別的方法;能幫上忙卻不想幫,也要儘早告訴對方;不論多困難都要幫,答應了就盡全力;雖然願意幫,但可能幫不上,此時要把實際狀況跟對方說,不要輕易許諾。
有效學習有八封信,提到「上帝喜歡笨人」,因為上帝不喜歡比自己聰明的人,自認聰明的話,會高估能力,導致一直犯錯;笨人不懂得打擦邊球,所以凡事留餘量,發生意外時會起作用;另外,大家喜歡跟笨人當朋友。
麥克馬庫拉最早投資蘋果公司,曾佔蘋果股票30%以上,如果留到今天賣掉,約兩千億美元,但他很早就賣了,一共賺十億美元,大家都說他虧,他卻說「我活好好的,賈伯斯雖然精明賺更多,卻已經死了。」
做人做事有六封信,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做事不要過度計算機率」,年輕人在做任何決定之前應該做好準備,三思而後行,但是對於想清楚的事,做起來就不要猶豫。很多事情你在做成之後,回過頭來看成功的機率不過百分之五甚至更低,如果你在之前就開始算機率,很多事情根本不會開始做。努力了,至少有希望;放棄了,則永遠不可能有希望。
在「專業與業餘的差別」中則提到,專業跟業餘差別有四點:
看完《態度》後,印象最深刻的是,吳軍在很多信中不約而同提到「眼界要高的概念」,很多高材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做當沖,沒有不行,只是非常可惜。他認為 應該要投入對世界有幫助的事,甚至對金錢的運用也是如此。
這部分,也緊扣著柴契爾夫人所言「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注意你的行為,因為他能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最後,有關貧窮的部分,雖然現在大部分的人在經濟上都不算是貧窮,但吳軍提到心態上的貧窮更發人省思,「你一輩子會在很多時候感覺到自己的貧窮,這時你是否還願意融入一個更富有、更高層次的環境,決定你是否能不斷進步。」
《態度》是父親寫給女兒的家書,讓我想到《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是智者蒙格的思想呈現,這種書信的方式,雖然不夠系統化,但卻更有溫度,不自覺回想自己與父母親的溝通方式,甚至進而反思未來與兒女的相處模式。家書,或許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