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這個百年「木材之都」正在發光,六千多棟木造老宅,一間一間被點亮,咖啡廳、民宿、與文化園區,各有各的新潮,卻不減時代刻印的風華。打開老屋裡頭的故事,漫步小城,擁抱木都獨有的情懷。
駐立在街角超過一甲子的兩層樓老舊木屋,拆除鐵皮外牆、漆上霧黑色木漆,以沉穩質感重新亮起招牌,成為了日式喫茶空間。蘭井街上的獨棟木屋,前身為販賣木柴的商社,經歷六十餘年時光,伴著嘉義木業的繁華與脈絡,換了幾種身份、也曾拉下過鐵門,直到將空間重新詮釋,厚重斑駁的鐵門換成輕透玻璃,掛上布簾,以木商之名再次復甦。
嘉義市地區於1704年以木柵築城諸羅,昂2024年將建城320週年,當時的嘉義形狀像是桃子,又有「桃城」一名。直至1906年嘉義地區發生規模7.1的梅山大地震,對於嘉義的房屋、經濟、產業都造成嚴重衝擊。
震災後的滿目瘡痍,成為日人實施「嘉義市區改正計畫」的契機,捨棄台灣傳統以土角厝建屋方式,極力推廣更耐震的木造建築;棋盤式的整齊街廓成為嘉義市新風景,嘉義市也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都市。
作為阿里山的入口城市,隨著1912年森林鐵道的通車,貯木場、製材廠的落腳,嘉義正式進入了五十年的木產業榮景。1935年這座人口七萬,便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從事木業,更是當時全台第五多人的繁華城市。
「當第一聲蒸汽機汽笛響亮嘶鳴起,千年的時間與百年的空間相遇了,遙遠山上的森林與山下清代興築的諸羅古城結成不可思議的命運共同體。嘉義在逐漸加快的輪軸驅動下,一節節推進大伐木時代。」—《第二座森林—舊屋力十週年專刊》
木業拉起了嘉義市的經濟,民生商業也隨之興起,木材也成了普遍的建材融入市民生活,大量木造房舍形成熱鬧繁華街廓,50年的木業榮景也創造出「木材之都」。
「嘉義有兩座森林,一是眾所周知的阿里山,另一座也大約一千多公頃,是充滿木造建物的嘉義市。遍布市區的木屋,就是這座城市最經典的典藏;木都嘉義,是一座集眾人之力,用木頭種出來的城市。」—嘉義市政府《木都2.0宣言》
60平方公里的嘉義市留存了六千餘棟的木屋,密度為全國最高。
百年前的「嘉義市區改正計畫」奠定舊城區的空間基礎,昔日主流的都市發展觀點,是透過都市計畫手段帶動城市發展,經常拆掉老房子、蓋大樓、建賣場,而隨著近年地方創生風潮崛起,重視並回溯地方本質,各地方都在思考:該如何發展具有地方脈絡性的永續事業?而在此思維下,六千多棟的密集老屋,成為嘉義市最有自信、最光榮的存在。
回首這幾十年來,嘉義舊市區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拆除與都市開發,看似缺乏開發的過去,卻成了今日得以保存這六千餘棟木屋的重要幸福。
六千棟的木屋密集的落在城區中,不需要特意尋找,在一條巷弄、一個街角,只要你一抬頭,都能從這些漂亮的木造建物中一窺嘉義百年的經濟繁榮,除了支撐起居民生活的百工百業外,更有許多的木屋作為居所、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成長。這些使用珍貴木料建造的老木屋、承載的是一甲子的歷史,呈現的是繁榮經濟下最摩登的樣態。
「以前大家搶著拆老房子,現在這些木構造老屋卻很搶手。」這幾年曾經從地方人士口中聽到這樣的話。老房子的溫潤、質地、復古、情懷,卻是這個城市中獨有且難能可貴的美麗風景。
近年逐漸打開新視野的思考,嘉義市的城市新生,如何從「一座滿懷森林風味,處處可見木造老宅的小城」出發。
在推動木都城市的過程,公部門扮演示範的角色,帶頭改造日治時期留下的舊監獄木造宿舍群,是嘉義市現存最大的木屋群。年久失修的閒置房舍,曾經成為治安死角,屋頂塌陷、矮牆傾倒。
直至投入修復工作,一步步的清除雜亂、緩緩填補破敗的立面、移除增建,轉身成為木業新聚落,透過以修代租模式進行活化,加上改造後獲Good design大獎的實驗木場,宿舍群已成嘉義木都的經典成功案例。
嘉義市府更跨局處合作協助民間使用木屋,十年前(2014)文化局推出了舊屋力計畫,提供實質資源支持民間投入老屋的改造與活化,再加上「老屋卸妝」計畫為老屋卸下繁重妝容,脫掉多餘的鐵皮、漆面、招牌包裹,重現木構造立面美麗樣態。
針對較大面積與量體的木造老屋,都發處啟動了「嘉有木屋」木屋修復計畫,改善老房子的建築問題,加強防火、漏水、結構補強,幫老屋續命;而建設處則透過創業補助、店面改造等計畫,鼓勵青年使用木屋與城區作為經營事業場域,加速重啟活化。
以老屋新願景重新檢視空間並注入新創意。嘉義市一棟棟的老屋重新活了起來,透過各種對老屋的活潑想像,這些空間以復古卻新潮的姿態重新在小城中閃閃發光,每一棟老木屋都說著一段過往的精彩故事。
十年後的今天,青創店家主理人這麼說著:「那一棟獨棟的木屋空間真的很美!我真的超級想要!」如今的木屋,可以是展覽空間、是甜點店、是書店,也可以是體驗懷舊風情的民宿、工作室。從搶著拆除蓋新大樓,到人們處處尋覓有緣老屋一起共創。
隨著老空間被注入創新的能量,嘉義市的木都想像也不斷的被翻新。將當時的時代紋理縮影保存,卻不止修舊如舊,而是以當代需求重新定義空間。嘉義市的木構空間一間一間被點亮、用十年堆疊的能量,讓今天嘉義市充滿木都未來想像。
小城的都市風格,不一定要像其他城市一樣,走往高樓林立、擁擠密集的鋼筋水泥城市,也許立足於歷史,種在小城的六千多棟復古木造老宅,可以帶來未來無限可能,吸引更多青年發揮想像,成為一座有趣、帶著溫潤包容的氣息、與木造榮光繼續並行的新潮城市。
本文同步刊登於「微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