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淡江不夜城,無庸置疑是蔽校全年無休、燈火通明的建築系系館。建築系的作息日出而息,日落而出,基本上中午前的課出席率都特別難看,有經驗的老師也盡量不排課在上午,以免堂堂上演「空堂計」。而除了會擋修的設計課外,其他課(通識或系上必選修)因出席率過低而被當的不計其數(聽過體育、軍訓被當的)。
猶記大一尚未開學前,系上在北中南東各辦了小小的迎新活動,由建二的學長姐邀請即將入學的建一新生吃飯聊天。其中一位學姐就說,每天早上從系館走出,往宿舍的路上,看著其他系的學生,彼此擦肩而過、往反方向前進,頓時感覺很不一樣、很酷。現在的我會說,那不叫酷,那叫奴化成功。
筆者大學時、也是人生最高的熬夜紀錄,是大二設計連續兩晚不睡覺;前一天熬夜趕圖,一交完圖轉身再熬夜做模型,算一算至少有60小時未闔眼。到建築系後期(大五設計)便很少再熬通宵,因為自己知道自己的身體,過了凌晨3點後,工作效率會迅速降低,腦袋一片混沌,此時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如:美工刀切到手、線鋸鋸到手等,且為了保有隔天評圖的專注力、學習力(都忘了來學校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當勞工),回家洗澡後還是會躺個2、3個鐘頭。而自從畢業後,就算當兵站夜哨或早起爬山,多少還是會睡2、3小時(大概就一輪非快速動眼期與快速動眼期的時間)。
建築系在培養什麼樣的建築人?從建築人的生活可一窺一二,即熬夜、翹課、只重視設計卻忽視設計之外一切生活事物的人,簡單說就是培養一位盲目信仰建築、認為建築能改變世界的信徒。然而,理想上在成為「建築人」之前要先要成為「人」,事實卻是尚未成為「人」之前先成了「建(賤)人」、席地而睡的人。
大學時有位助教N說,有次他沒了設計靈感,便在大半夜拿著梯子在學校裡亂晃,一邊爬上梯子一邊尋照靈感。講得很像靈感是努力就自然會有的東西一樣。建築人需要靈感沒錯,然而,正是睡飽、睡好(不靠酒精或安眠藥)才能產生靈感、產生創造力。如同《為什麼要睡覺?》中提到的,「光是熟練不能生巧,而是練習之後,經過一夜睡眠,才能達到巧的境界。」、「睡前的難題,經過睡眠委員會的處理之後,會在早晨解決。」關於設計靈感,我的確有幾次是夢到的,或者說是睡覺起來才有的,一樣是發生在大二設計(大一、二設計真不是人過的生活)。
熬夜其實不是建築系的專利,幾乎所有設計相關科系都有熬夜的問題。為何需要熬夜?除了因為圖畫不完、模型做不完外,也可能因為想不出好的設計概念因此產生焦慮。而熬夜、與同學一同待在系館便成了解除、減緩焦慮的手段,即便最後可能一事無成還賠掉了隔天的精神。然而,如同我們不會想要讓一位沒睡飽的醫生動手術,為什麼我們會願意培養一位沒睡飽的建築人?醫生睡眠不足對病患和醫生都很危險,建築人睡眠不足在工地對工人、工地環境及自身就不危險?何況還要先疲勞駕駛到工地。學生階段的惡性循環在於,為了趕設計熬夜,導致影響隔天評圖時的學習力、記憶力、情緒等,這還沒算進熬夜對健康的影響,如:增加罹癌機率、心臟病發率、攝取過多熱量等。如此扭曲的作息、訓練,到底是為了什麼?一方面熬夜累個半死,評圖時卻無法與老師產生有效、有助益的對話,甚至辯倒老師;另一方面除了設計課其他課翹課、打瞌睡什麼也沒學到、學好。
建築系熬夜的問題由來已久,甚至到了不容質疑、視為「優良傳統」的程度,相信在第一線的老師,身為過來人是清楚知道的,然而,為何無任何作為?或許老師認為自己苦過,不能讓學生過得太爽,但這卻不是站在建築體系良善循環的角度思考,而不過是站在自私、冤冤相報的角度思考。建築生態的改變,就從讓建築系學生(甚至老師)睡飽、睡好做起,還給學生學習的知識與能力。睡眠、不熬夜不是建築系會教的課,卻是學習讓建築之路可長可久的必經之路。沒有能獨立學習、跨領域學習、富創造力的建築人,建築產業將自甘淪為免洗汰換的夕陽產業,因為人力若僅視為資源,終有用盡、枯竭甚至被AI取代的一天。
20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