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閱日本網路新聞上,我屬於後知後覺的受眾,例如,若有我心儀的名人作家逝世,我總要遲個幾天才知道。不過,這並不妨礙我的求知熱情,因為深居台北的陋巷裡,我仍然享有與國家通訊社日文編譯組同等機會,只要我綜合細讀該報導,確定敘事的構架,就可以正式開工了。今天,日本雅虎新聞刊載暢銷書作家宗田理(1928年5月8日至2024年4月8日)逝世的消息,我立刻自我授權擔任日文編譯組主任,簡要地概述宗田理的寫作生涯。
以《我們的七日戰爭》系列小說廣為人知的作家宗田理,於(今年)4月8日,因肺炎病逝於名古屋市的醫院,享年95歲。
按宗田理自述,他高中時期看完美國電影後深受震撼,認為影像的時代即將來臨,因而進入了日本大学藝術学部映画学科,開始學習創作和撰寫劇本,這期間受邀為松竹電影公司擔任講師及專屬劇作家。大學畢業後,他做過雜誌社編輯。1970年後半,由於日本的鯡魚子價格高漲,他深入調查得知水產業界的實際狀況,將之為主題寫成《未知海域》一書,其情報有理有據,受到高度肯定,1979年入圍了直木獎,從此登上了作家之路。
事實上,在其名作《我們的七日戰爭》之前,他於《東京時報》上連載《少年みなごろし団》,後來以「德間.輕小說」形式出版。這部小說原本以大人為目標讀者,但是仍然受到少年孩童的喜愛。其中,有一段趣味插曲。當時,有一名小學女生很喜歡這部小說,便向其擔任角川書店編輯的媽媽推薦,經此機緣之後,意外地推動了《我們的七日戰爭》系列小說的誕生。
具體而言,《我們的七日戰爭》(1985)這部小說以中學生視角來審視日本扭曲的社會現象,同時以中學生為爭取自由合力對抗大人的叛逆風格而廣受歡迎,並成為話題喧騰的暢銷書。1988年,《我們的七日戰爭》拍成電影,由宮澤理惠主演,再次成為話題並獲得巨大聲量。可以說,這個系列作品極具長春型的生命力,40 年來共出版了 50 多部作品,而以「我們」為名的系列作品 ,總銷售量已逾2000萬冊。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我們的七日戰爭》拍成動漫電影之後,儘管獲得好評,他年屆90歲依然持續創作。
總結地說,宗田理在其45年的作家生涯中,的確獲得名利雙收和世俗成就,但是他似乎很看重地震與水災造成人民的傷亡,以及堅守「反對戰爭」這個信念。二戰期間,他還是大學生就被派至鐵工廠義務勞動,還參加過特攻隊訓練,戰事方興未艾之際,他甚至有必死的決心。然而,到了戰後,他聽見大人們把「人要有夢想活下去」(譯成台灣版:有夢最美,希望相隨)說的震天價響,讓他大為光火,在他看來,這就是偽善與說謊!
由此而言,我們就能理解他借題發揮的旨趣了,他把長年來的壓抑與苦悶全轉移到「我們的七日戰爭」小說之中,而且以系列作品一炮一炮似地發射出去,既完成了自己的夙願,亦喚醒了下一代人的反戰意識:我們要反對所有的戰爭!最後,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所有貫徹自己信念的作家,無論他們是生不逢時體驗過戰爭的煉獄之火,抑或見證過軍國主義的無情鐵拳,只要秉持以筆為槍、以寫作為最大武器的決心,他們就是最後的贏家。試想一下,宗田理生前擁有了2000萬冊的讀者,等同於有2000萬名支持者,就人數規模絕對是無人能敵。換句話說,儘管作家的肉身毀壞了,其身後仍有千千萬萬的追隨者,在為其想念追思。這豈不是偉大的成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