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多桑〉這首歌時,我才不過中學生爾爾。印象中,當時的我覺得這首歌十分契合父親給我的感覺,或許因此在腦海中刻下了深刻印記。多年後為了要寫小說,這首歌突然從記憶之海中竄出,我才發覺這首歌描述了以前台灣社會的父親(或稱男人)「形象」。
〈多桑〉這首歌是電影《多桑》收錄的歌曲,講述的是子女給父親的詠嘆,並抒發不捨父親為自己奔波操勞的情懷。我認為這首 1994 年的歌,代表了蔡振南那輩對父親的想像。歌曲開始以鋼琴重音起頭,一直延續到曲末,中間穿插嗩吶與人聲伴奏,營造出莊嚴、不予人親近之感。
歌詞方面亦是,歌詞並未描述為子女噓寒問暖的細節,而多著墨在「子女對父親的想像」與「父親的叮囑」。前著的歌詞如:「為阮哪,受風受雨。多桑哦,命路苦。」、「人說有風雨袂落,若落雨風就無,偏偏你遇大風遇大雨,多桑哦,路坎坷。」,說明子女們不常親近父親,當要述說父親時,只能說著他每日為了兒女辛勤工作的身影等等抽象的話語,曲中的父親是像山一樣只可遠觀的存在。後著的歌詞如:「叫阮哪就愛找出路」、「叫阮哪不倘踏錯步」,說明就算父親會與兒女說話,但也只說出要能養得活自己、行得正等等為人處事基本的叮嚀,父親沒有或沒辦法說出,那些能觸動子女心裡情感的話語。
我想這些 1994 年 述說的父親印象──木訥寡言、埋頭苦幹只為子女擔憂煩心,或許仍延續至 30 年後的台灣社會中。這並沒有不好,每個家庭有屬於自身的相處之道。但是啊,很多事若不說出口,別人是沒有機會知道的,明明愛著卻不說,這是很奇怪的事吧。我也會想知道爸爸媽媽的故事,他們在什麼環境下成長、年輕時喜歡什麼、為什麼會選擇生下我等等關於「我們這個家」的故事。了解自己最親近之人,以及自己從何而來,不是最基本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