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只是專心一致地敘說一個「輕」的愛情故事,未刻意去批判時代與歷史的「重」,在男女關係愈趨隨便的今日,如此反而形成一股感人的力量。
(一)1970年代愛情故事
艾米長篇小說《山楂樹之戀》,自謂是文革末期的真人真事,這部戀愛小說在網路連載時,曾引起廣大迴響。出版後,榮登《亞洲週刊》2007年度十大中文小說No.1、《當代》2007年度長篇小說讀者獎No.1、《新周刊》2007年度十大感動小說,堪稱華人世界當年度最受矚目的一部長篇小說。
《山楂樹之戀》這段1970年代的愛情故事,以女主角靜秋本人所寫的回憶錄為基礎,再由美籍華裔作家艾米增添敘事完成。故事背景為文革末期的貴州西村坪,軍區司令之子「老三」愛上出身黑五類的「靜秋」,兩個有著勢不兩立的階級矛盾、分屬不同世界的戀人,經過許多波折,終於打破身分界限,克服種種困難,眼看有情人就將成為眷屬,未料「老三」卻罹患絕症而辭世,徒留遺憾。
其實,《山楂樹之戀》故事十分「老套」,然其獨特的魅力在於書中戀愛的細節與對話,以及作者生動的描寫,完全擺脫「傷痕文學」的龐大陰影。於是艾米樸實無華的文字、靜秋的卑微堅強與深情,老三的自由溫柔與激情,感動了華人世界的讀者,尤其是中國地區同樣走過70年代的中年人,更讓80、90年代的年輕人激動不已,在網路上熱烈推崇:「這絕對是史上最純淨的愛情故事!」大導演張藝謀讀之深受感動,乃將此一純情小說拍攝成電影,使《山楂樹之戀》再度成為當年熱門話題。
(二)卑微又堅強的靜秋
此一小說最成功之處,應是男女主角的人物塑造。女主角「靜秋」為K市八中學生,於1974年隨隊下鄉採訪,編寫教材,遇上已經大學畢業,曾寄宿張家的探勘隊員孫建新,綽號「老三」。靜秋的父親是地主的後代,母親因其父脫黨死在監獄,成了「歷史反革命的子女」,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揪出來批鬥,父親下放勞改,全家陷在窮困的泥淖之中。靜秋則因平時表現好,不怕吃苦,被當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享受「有成分論,不唯成分論」的待遇。因為處境險惡,靜秋為自己的出身感到卑微卻又堅強以對,凡事都先做最壞打算,時時自我警惕,在各方面都得比一般人更加注意,以免再有任何差池,又成為被批鬥、羞辱的對象。
於是靜秋小心謹慎地過著每一天的生活,在思想和行為上,一再約束自己,比如她再苦再累也不敢抱怨,因為怕苦怕累是資產階級的一套,她唯恐別人會把她劃入資產階級。在自己的村史本的最後一頁,靜秋寫了決心書,堅決同一切小資產階級思想劃清界限,全心全意學習、工作,編好教材,用實際行動感謝學校領導的信任。她認為,浪漫的愛情正是小資思想毒草,學生尤其不能談戀愛;母親亦一再提醒,勿忘「談戀愛的禁令」,否則會遭人誤解,貼上標籤,乃至影響工作。只是大人越是禁制不准,孩子越想逾越嘗試,幾乎就是青春血性的鐵則。靜秋遇到老三之後,禁不住地喜歡他的外表、談吐,乃至於老三誠實以對的「反動思想」,使得她不斷產生矛盾的心理。她忐忑難安,如此自我反省:「我的資產階級思想真的是很嚴重,而且虛偽,因為我並不是不想跟他在一起,我只是怕別人知道。」
靜秋長得美麗而低調,多才多藝,允文允武,能幹又勤快,許多人都喜歡她。但她對感情十分執著,從沒想過藉由嫁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知道自己是下農村的命,而且下去了就招不回來。她知道自己家窮,也很想改變窮的面貌,但她絕不會靠嫁人去改變。靜秋認為,唯有自己的感情可以自己掌握,自由支配,所以她可以因為感恩而報答別人,可以因為同情而去拯救一個人,卻絕不會用自己的感情去換取金錢或地位。
再者,靜秋的「顧家」,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母親身體虛,會尿血,靜秋積極為母親找核桃冰糖來滋補,設法治好母親的病;哥哥因父母挨整,初中畢業就下放農村,受了許多苦。後來有機會頂母親在學校的職缺,她馬上想到哥哥,希望把機會讓給哥哥,讓哥哥回城跟女友成親。有了工作,她把工資都交給母親做家用,也幫哥哥存點錢好結婚。對於妹妹,她因自己老穿哥哥的舊衣服,被人笑話,所以她決心不讓妹妹嚐那種滋味,連工廠分了食物,她也捨不得吃,特地帶回家給妹妹,讓妹妹高興得不得了。
此外,靜秋為了心愛的老三,百般擔心他,願意等他,照顧他一輩子,當她確知老三罹患絕症而避著她,她反而一直要把老三找到為止,這樣的純情與深情,怎不令讀者心疼、感動!
(三)溫柔又激情的老三
另一個主角孫建新,亦即「老三」,作者在人物塑造上也煞費苦心。
老三的父親是軍區司令,文革時曾被打成「走資本主義的當權派」,遭到批鬥,後來獲得平反,官復原職,但老三原本來自資本家家庭的母親已於遭批鬥之後,誤信丈夫背叛婚姻而自殺。因父親已經沒事了,所以大學畢業的老三沒下農村,直接進了勘探隊,於是在西村坪遇到下鄉採訪的靜秋。
靜秋眼中的老三,其外表不符合無產階級審美觀,他的臉不是黑紅的,而是白皙的;他的身材不是壯得「像座黑鐵塔」,而是偏瘦的;他的眉毛倒是比較濃,但一點也不劍拔弩張。總之,他不符合無產階級對「英俊」的定義。不過,老三文學、藝術素養佳,手風琴彈得極好,那〈山楂樹〉動人心弦的琴聲,深深吸引了靜秋,沉浸在小資產階級情調的氣氛中。
相較於靜秋,老三猶如扮演啟蒙的角色。天真的靜秋問老三,那棵充滿傳奇色彩的山楂樹,果真因為烈士鮮血澆灌了樹下的土地,花才變成紅色?老三不願說這是胡扯,他告訴靜秋:「我不相信,從科學的角度講,那是不可能的,應該原來就是紅色的。不過這裡人都這麼說,就當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好了。」靜秋寫村史,老三認為這是浪費才華,見她為此而發愁,老三安慰她:「隨便寫寫就行了,他們要你怎麼寫你就怎麼寫。寫這些東西不用費那麼大腦筋。」提醒靜秋:「寫你想寫的東西的時候,就費點心思。」又說:「我想寫的東西,肯定是沒人敢發表的;能發表的東西,肯定是我不願意寫的。」老三的「反動」思想讓靜秋既驚詫又佩服,他還鼓勵靜秋秉持信念:「重要的是你自己要相信你的媽媽,即使她真是歷史反革命,她仍然是個偉大的母親。政治上的事,說不清楚……你不要用政治的標準來衡量你的親人。」
老三不只是兒女情長,他亦有著為他人著想的大愛,當他獲知自己已是勘探隊第二個得白血病的人,自醫院出來,他並沒回家,而是待在黃花場那邊的三隊,要求總隊派人前來調查,他則從旁協助,進一步了解白血病跟他們的工作環境有無關係,希望不再有人因此而受害。
個性方面,老三固然純情動人,卻也有爆烈的一面。老三發病後,告訴靜秋:「我其實不怕死,我只是不想死,想天天跟你在一起。」他要靜秋好好活著,為他們兩人活著,幫他活著,他要透過靜秋的眼睛看世界,通過她的心去感受。老三語重心長地說:「你會活很久很久的,你會結婚,做媽媽,然後做奶奶,你會有子子孫孫的。很多年之後,你對你的後代講起我,你不用說我的名字,只說是一個你愛過的人,就行。我,就是想到那一天,才有勇氣──面對現在。想著那一天,我就覺得我只是到另一個地方去,在那裡看你,幸福地生活。」當靜秋準備為愛獻身,他卻搖搖頭說:「你以後還要嫁人,要跟人結婚的,我還是把你──完整地留給你的丈夫吧。」老三柔情若此,但他發現靜秋因打工而腳腫中毒,卻怕戀情曝光,不願去醫院掛急診,老三情急之下,從掛包裏拿出匕首,毫不遲疑地在自己左手背上劃了一刀,鮮血直流,這才嚇得靜秋趕緊和他一起去醫院。這割腕見血的激情,逼迫靜秋上醫院治療已被洋灰燙傷的雙腳,如此之爆烈個性,和先前的溫柔多情形成強烈對比,其人物塑造也就顯得更加立體、鮮明了。
由於父親的主意,老三不得已而有一段政治性的訂婚,雖然他的作為最終取得靜秋的諒解,惜因絕症而早逝,有情人無法終成眷屬,怎不痛徹肺腑、令人喟嘆!
(四)戀愛情節動人
人物塑造之外,《山楂樹之戀》男女主角的戀愛情節與對話,尤其是老三的部分,最為令人津津樂道。
老三送靜秋回西村坪,擺渡的已經收工,老三索性背她過河;兩人在河邊的亭子約會,靜秋冷得發抖,躲到老三大衣下面,兩人像同披一件雨衣一樣披著那件軍大衣,等於什麼也沒披;老三託張長林帶錢給靜秋買運動服參加正式比賽,靜秋不想欠人情,偷偷把錢塞回長林包裏,和長林都已經上船的老三發現了,竟然直接跳下船,軍褲濕漉漉的,跑回來硬是把錢塞到她手裏;靜秋到紙廠打零工,拖著板車去辦貨,老三跑去幫忙打工,擔心靜秋太累,反而讓靜秋坐在板車上讓他拖;靜秋和老三在江邊約會後,怕被母親看見,不要老三跟過河,因天黑了,老三不放心靜秋一個人走,於是隔著河送她,先是揮手,繼而兩人伸出雙手,站在河的兩岸,隔空擁抱;當靜秋打工做地坪,因無高統膠鞋可穿而腳底受傷,裏面留有煤渣,老三心疼不已,親自打水幫她洗腳。諸如此類的戀愛情節,俯拾即是,增添動人的情愫,提高了本書的可看性。
再者,《山楂樹之戀》留下不少關於愛情的經典名句,諸如靜秋起先不相信老三對她的愛,老三就說:「你可能還沒有愛過,所以你不相信這世界上有永遠的愛情。等你愛上誰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麼一個人,你寧可死,也不會對她出爾反爾的。」靜秋的哥哥和女友相知相惜,老三聽了,讚賞說:「你哥哥很幸運,遇到這麼好的女孩。不過我比你哥哥更幸運,因為我遇到了你。」為了讓靜秋相信他會等她一輩子,希望她相信世界上有永恆的愛情,老三說道:「其實你也能一生一世愛一個人的,你只是不相信別人會那樣愛你,你以為自己一無是處,其實你……你很聰明、很漂亮、很善良、很可愛……很……我肯定不是第一個愛上你的人,也不是最後一個,不過我相信我是最愛你的那一個。」又告訴靜秋:「想一個人,愛一個人,並不是件醜事。不用因為愛一個人而感到羞愧,每個人或遲或早都會愛上一個人的,都會得相思病的……」以上在在值得戀人細細咀嚼。
(五)文革的時代反映
《山楂樹之戀》故事的時代背景為文革末期,對於文革的種種時代現象也有所呈現,是此部小說相當出色的「文化語碼」(Cultural Code)。
作者首先批判,文化大革命前使用的教材,都是「封、資、修」那一套,可是文革之後,雖然教材一再改寫,還是趕不上形勢的飛速變化,才剛歌頌林彪「副主席」英勇善戰,沒幾天就傳來林彪叛逃、座機墜毀的消息,於是教材馬上又得變了,可謂諷刺意味十足。再者,彼時為「無產階級專政」,工農兵當紅,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等被打成黑五類,《山楂樹之戀》對於批鬥有所著墨,筆法平實而不激情,但依然讓人心驚。靜秋的父親是「地富反壞右」黑五類首當其衝的「地主」,是無產階級最大的敵人,也是他的「原罪」,即使很早就離開地主家庭,還用自己的音樂才能為「解放區」的人民服務,「文革」仍一開始即將他打成「地主分子」,給他戴上「美蔣特務」、「現行反革命」的帽子。連母親亦因娘家因素被打上紅叉,成了「歷史反革命」,遭受公開批鬥,頭髮被剃得亂七八糟,若非為了三個孩子,恐怕就活不下去了。
文革時期,共產政權一再宣揚「忘我勞動,助人為樂」的年輕中國共產黨員雷鋒的助人事蹟,透過《白毛女》歌劇揭發地主的「剝削」和「為富不仁」,激起觀眾同情貧困者和對地主的仇恨,以上《山楂樹之戀》一再提及,讀者當可藉以體會當年共產社會的氛圍。
關於文革的教育政策,要求學生走出課堂、下鄉學習,學工、學農、學軍、學醫,什麼都學,只不學書本知識,且進行思想改造,像靜秋到西村坪採訪,她就自省檢討,對貧下中農淳樸的語言沒有深刻認識,跟貧下中農在感情上還有一定距離,她要努力改造自己身上的小資產階級思想,跟貧下中農打成一片。實則具有自由開放思想的老三,告訴靜秋,因為文化大革命的關係,大學裡已經變成什麼都學不到了。
至於「文字獄」似乎是極權政府的共同點。比如《山楂樹之戀》中,私人信件出現「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等同於「階級敵人妄想變天」,「生不逢時」、「你父母蒙受了不白之冤」等等文字,都是不滿現實社會,完全可以當反動言論來批判。即連沾上「愛情」的書籍、歌曲,亦被當作資產階級的腐朽沒落、作風不正,遭到查禁的下場。相對的,「毛語錄」這「紅寶書」要天天看,天天讀,天天想,書中「毛語錄」猶如聖經的例子,到處可見,令人聯想起台灣威權時期的「蔣公曰」。連比較「高水準」、「有文化」的情書,多半引用「毛主席」的語錄或詩詞來「撐臺子」,怎不可笑!
(六)「山楂樹」的象徵
由「山楂樹」的象徵意涵,可以看出《山楂樹之戀》小說藝術經營的用心。
小說中,關於靜秋採訪寫作的對象──「山楂樹」,張村長講了這樣的典故:「這棵樹呀,本來是開白花的,但在抗日戰爭期間,有無數抗日志士被日本鬼子槍殺在這棵樹下,他們的鮮血灌溉了樹下的土地。從第一個抗日英雄被殺害在這裏開始,這棵樹的花色就慢慢變了,越變越紅,到最後,這棵樹就開紅花了。」其中象徵了烈士的高潔情操。但「山楂樹」也是一首歌,歌詞為「可愛的山楂樹啊,白花開滿枝頭,親愛的山楂樹啊,你為何發愁?最勇敢最可愛的,到底是哪一個,親愛的山楂樹啊,請你告訴我。」此曲好聽,歌詞內容是女子同時愛上兩個人,不知如何取捨的苦惱;而靜秋和老三初次見面,就是聽見老三用手風琴彈奏〈山楂樹〉,這充滿小資產階級情調氣氛的曲子,兩人都喜歡都會唱,成為靜秋和老三愛情的象徵。
是以老三買山楂紅一樣顏色的毛線以及山楂紅燈芯絨布料送她,這都是靜秋最喜歡的顏色。他們互換照片時,老三的照片即以山楂樹作背景。甚至於他們也有一起攜手看山楂花的永恆誓約。《山楂樹之戀》始終扣緊「山楂樹」和「山楂花」,這山楂樹永遠守護靜秋和老三,宣示著純粹的真愛,使得這部作品的象徵意義更為鮮明與豐富。
文革的主題過於沉重,《山楂樹之戀》無意於此,作者只是專心一致地敘說一個「輕」的愛情故事,未刻意去批判時代與歷史的「重」,在男女關係愈趨隨便的今日,如此反而形成一股感人的力量,讓讀者重拾相信愛情的勇氣,發揮了小說的藝術功能,正是「返璞歸真」的一種具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