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音樂家 Bruno Coulais 曾說:「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是好萊塢音樂的最後一人(The last survivor of Hollywood music)」。
他所謂的好萊塢音樂,指的是好萊塢早期由 Erich Wolfgang Korngold、Max Steiner 等人引領的經典配樂風格,特徵是以壯麗典雅的浪漫派交響樂,對影像動態和情感起伏做精細的對位描寫,同時以主題動機標示、突顯電影中特定的人事物。這種風格源起於三〇年代,風行一時。到了六〇年代,歐洲電影新浪潮興起以流行且生活化的音樂做為配樂,不僅廣為觀眾接受和喜愛,還創造了利潤豐厚的音樂巿場。於是古典好萊塢風格日漸沒落。不久,好萊塢電影公司紛紛解散常設交響樂團,表明不再常態製作昂貴又不受歡迎的管絃交響配樂──在這樣的流行趨勢下,約翰.威廉斯開啟了他的電影音樂職業生涯。
青少年時期就活躍於爵士樂團的約翰.威廉斯,最初以 Johnny Williams 為名,從演奏到作曲,都是輕快討喜的流行爵士風格。當 Johnny Williams 在六〇年代以科幻電視影集《LIS 太空號》(Lost In Space)的爵士配樂走紅時,沒有人可以料到他將在十多年後逆勢而行,重現好萊塢經典風格的輝煌,成為今日的 John Williams。
今日的觀眾可能不容易想像,在七〇年代推出一部科幻電影,是件多麼令電影公司感到冒險不安的事,而使用管絃交響樂做為配樂,更是雪上加霜。基於題材、製作、放映技術等種種因素,科幻電影在那個時代是經營慘澹的類型,當時科幻電影多採用前衛或帶有實驗性的無調音樂、電子音樂來展現科幻故事的奇異氛圍,而以既有古典音樂配樂的《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雖然大獲好評,並非巿場主流。
然而,《2001 太空漫遊》深深影響了星戰系列的創造者喬治.魯卡斯(George Lucas),他在古典音樂家華格納、霍爾斯特、理察史特勞斯,以及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電影音樂家 Erich Wolfgang Korngold、Miklos Rozsa 等人的作品陪伴下完成《星際大戰》劇本,也希望在電影中使用這些浪漫主義的管絃交響樂做為配樂。在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推薦下,喬治.魯卡斯找上了約翰.威廉斯,希望他比照《2001 太空漫遊》,將古典音樂重新編輯成電影配樂。然而約翰.威廉斯卻提出了以管絃風格創作全新配樂的想法。當時不只電影公司反對,連喬治.魯卡斯也有疑慮,不過與其使用電影公司偏好的、可以討好青少年觀眾的迪斯可音樂,喬治.魯卡斯寧可讓約翰.威廉斯放手一試。
喬治.魯卡斯對管絃配樂的堅持,也許還帶有一份對古典好萊塢風格的憧憬。最初《星際大戰》以響亮氣派的〈 20 世紀福斯鼓號曲〉(20 Century Fox Fanfare)做為片頭,然後在「很久很久以前,遙遠的銀河系⋯⋯」的無聲字幕之後,氣勢如虹的星戰序曲才隆重登場。〈福斯鼓號曲〉創作於 1933 年,出自福斯音樂部門總監 Alfred Newman 之手,不過在七〇年代,福斯電影早已不再採用這首片頭音樂,直到喬治.魯卡斯堅持以此做為《星際大戰》開場,這個片頭與鼓號曲才又重返銀幕。
為了呼應〈福斯鼓號曲〉,約翰.威廉斯將以路克主題(Luke’s Theme)為主軸的星戰序曲鼓號段做了調性和結構的調整,使其與〈福斯鼓號曲〉連成一氣,這是影史最震撼的開場音樂設計之一,也是約翰.威廉斯對 Alfred Newman 這位對他有知遇之恩、引領他入行的前輩所做的特別致意。
42 年來的星戰電影音樂,不僅各種主題旋律深刻迷人,整體結構嚴密複雜,作曲與表現技巧更是因應電影的變遷,不斷提昇與自我挑戰。前傳三部曲裏皇朝盛世般的華麗景像,全盛年代的絕地武藝,陣容浩大的軍武場面,都大幅超越原始三部曲(受限於當代技術)的格局。約翰.威廉斯將音樂的感受處理得更加富麗壯盛,人聲合唱的加入也使善惡對決更加史詩澎湃:《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的戰鬥合唱曲目〈命運之戰〉(Duel of the Fates)是其中最具難度的代表作,收斂時雄渾凝練,爆發時勢如破竹,收放之間的勁道充份展現管絃演奏的精湛控制力,幾乎是星戰音樂中最難駕馭的曲目,足見約翰.威廉斯已經不只是大師級作曲家,也是出色的指揮家。
約翰.威廉斯是當今唯一可以用管絃交響樂,將軍武曲風表現得如此黑暗冷峻又堂皇大器的人。從帝國艦隊,機器人軍團,攻入絕地議會的複製人部隊,到如今後傳中殺氣騰騰的忍騎士,星戰系列中他造就了許多這個型式的經典樂章,而反抗之師則採典雅高昂的賦格曲式,與黑暗大軍分庭抗禮,如反抗軍的號角與後傳的抵抗勢力進行曲(March of the Resistance)。約翰.威廉斯可以讓這些主題差異鮮明,各具特色,富有辨識度,當這些主題在樂章中編輯交織,我們才能夠感受到主題之間的互動與對話。
而當芮在《Star Wars:天行者的崛起》踏上死星殘骸時,以弱音絃樂演奏的達斯維達主題,出自《絕地大反攻》中達斯維達取下頭盔、與子訣別一幕,如今這個音樂有如迴盪在死星癈墟中,散發著黑暗力量的往日幽靈。至於路克為芮舉起 X 翼戰機則重演了《帝國大反擊》中,尤達以原力升起戰機的尤達主題(Yoda’s Theme)變奏,當年尤達藉此教導路克,要相信原力與自己的力量,如今路克將這份心意傳遞給徬徨的芮。
但有趣的是,約翰.威廉斯始終這麼做,還將對位的內容從影像的動態、運鏡、剪接,擴展到抽象的情感起伏與變換。其他音樂人稱他是「連角色臉上的一抺笑容都可以寫進音樂」的音樂家,他的這種表現方式,可以回溯到他還是 Johnny Williams 的時期,同樣做爵士電影音樂,他與好友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於:他的作品一直保有主題動機與影音對位的技巧。
實際上,這個做法不是純粹以音符對點,它的另一個要義是「模擬」,以音樂技巧和美學模擬視覺變化和情感流動。約翰.威廉斯認為當動作場面有了這樣的音樂,就會變成宛如芭蕾的舞蹈。比如《帝國大反擊》中,千年鷹闖進小行星群的經典段落(The Asteroid Field),約翰.威廉斯以豐富、巧妙、趣味的管絃技法,描寫千年鷹穿梭小行星群的動態,這種描寫還兼顧了各種危機與轉機的戲劇性、緊張浩瀚的氛圍,只用影音對位形容他的做法是一種低估,這種其他音樂家視作死板與框架的做法,在他手上成為一門藝術,我們可以在他的音樂中感受到豐富的細節,而且是以深厚的音樂技巧、趣味與美感來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