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一個人都能頭頭是道地告訴你:世界正在變糟。你看那些地震、森林野火、傳染病大流行、人口老化、隨機殺人、物種滅絕。但鮮少有人能拿著數據頭頭是道地告訴你:事情沒有這麼糟。
《真確》就是這樣難得的書。用許多調查問卷呈現出我們多數人對於世界現況的認知常常是錯誤的,我們想得太壞。我們知道世上有各種災難正在發生:全球暖化、赤貧、傳染病、性別不平等、醫療資源不足、人口爆炸....但當我們隨新聞感嘆「越來越糟了」的時候,其實有時是錯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很多認知都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是老師長輩教給我們的;因為人常荒謬地以為自己只要小時候努力讀書,出社會後就能貢獻所學賺取報酬,卻沒想到所學並不能永遠保鮮適用。我們頂多花點時間看國際新聞,但媒體專靠偏誤吃飯;我們可能相信政府與專家,但政府與專家(專家顯然只是自己那領域的專家*)也可能陷在偏誤裡面。
身為公衛教授的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和孩子一起,用這本書(幸好是2018年出版,還不算太舊?)整理出他們努力想傳達給世界知道的事情:我們因為各種認知偏誤,總是悲觀看待世界,但其實世界比我們以為的還要有希望。接著他用一個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會犯下這十種偏誤,以及該如何避免。
我們為什麼要知道這些?知道世界其實在變好,會讓我過得比較好嗎?薪水一樣不會漲、房子一樣買不起啊!一定會有人出此言論,也一定有人根本不在乎地平線外的世界。我曾經為了這樣的社會氛圍感到憤怒無助,但這本書後頭提到了:改變是可能的,只是可能很慢。如果連瑞典都是在過去幾十年內才出現巨大的社會變化,那我們與上個世代、甚至同個世代的觀念有著龐大的隔閡似乎也合理了。改變特定族群的認知不容易,但改變整個社會的或者下個世代的認知是可能的。
對,這正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整個地球的各個角落,需要擴展自己的經驗感知。看到更多,才能突破我們的種種偏誤。
到底我有哪些偏誤?
比如這最簡單的:我們誰都不是真正的窮人。作者抨擊「開發中國家」是不再適用的名詞,而改將貧富分成四級:第一級每人平均日收入少於兩美元,第二級在兩到八美元間,第三級在八到三十二元之間,超過三十二美元則列入第四級。日收入翻倍的差距,影響的是對生活必須物質的滿足程度,包括日常飲水、交通工具、飲食方式。
看看這個分級,突然發現自己再怎麼魯都至少能躋身第三級,內心著實鬆了口氣。能有乾淨飲水、有(某種程度)選擇晚餐吃什麼的能力、能有自己的牙刷…這樣就很厲害了耶!果然作者接著提到了
如果你正在讀這本書,你大概處於第四級。…(略)…你們國家裡的貧窮不同於「極端赤貧」,只是「相對貧窮」。舉美國為例,一個人就算處於第三級,仍可能歸類為窮人。因此,你大概不是很清楚第一、第二和第三級的人是面臨什麼掙扎,媒體上的報導也毫無幫助。**
畢竟作者是瑞典人。瑞典耶,先進、已開發、西方國家中的頂端。我們都知道刻板印象不好,但現實是無論在哪種環境,只要僵化必然會對非我族類塑造出刻板印象。我們很需要羅斯林這段論述點醒現在仍存在西方人心中的刻板觀點:自以為優越、世界資源的存在都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貧窮國家的人民永遠翻不了身。西方人如此,但台灣人何嘗不是?有些台灣人到西方國家承受著被矮化的亞洲人標籤,但更多台灣人面對移工、面對不同宗教,又是帶著多麼傲慢無知的心態?
為了幫助更多人了解世界各地人類的生活方式,他們創建了
美元街網站,上面有來自世界各國住民的生活照片,搭配該家庭的收入,且有篩選功能,讓人能同時瀏覽各家庭的同一物品,比如馬桶、牙刷、衛生棉。創建者希望這樣能助人理解想像遠處的人類是怎麼生活的;可能跟我們很相似,也可能有極大的差距(但我認同作者所說,如果能實際旅行到當地,走入當地人民的生活當然會更好。)可惜作者書中引用以及網站上的資料都沒有臺灣,但這個問卷和去年大家玩過的資訊改造實驗室的
臺灣認知大考驗很類似,也是問卷調查各種關於臺灣變化的題目(
結果報告),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跟自己的社會極度脫節。無論是回答世界或是臺灣的題目,看到正確答案時應該都是一樣慘不忍睹吧。
這些偏誤又怎麼造成的呢?有哪幾種呢?
我已經知道我們很多知識比win7還老舊、內心常常會靠直覺衝動判斷、傾向將事情二分、概念化,而且恐懼、負面的感知往往會比正面感知來得強烈(也有其合理演化因素,可以參考
《我,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除了分析上述幾種偏誤(二分法、負面型、直線型、恐懼型、概括型、急迫型直覺),另外也講解了失真型、宿命型、單一觀點直覺、怪罪型直覺等幾種偏誤。一連串繁複的名詞看似很難懂,但如果學過統計流病,或是只要曾在這個疫情年代裡爬梳數據的人,其實都能輕易理解羅斯林的解說,並學會如何避免偏誤的訣竅。
十種偏誤。圖片取自Gapminder網站/Based on a free teaching material from www.gapminder.org
除了更新原本不知道的世界現況、得到避免偏誤的秘訣外,對我而言最強烈的是認知到改變是可能的。這不是感性熱血或懷抱虛無自信的吶喊,而是從真實數據與故事得出的結論。的確,回頭想想,獸醫薪資水平再怎麼低,過去五年十年間臨床獸醫的勞動條件終究是有緩慢在進步的(雖然公務獸醫的勞動條件可能在變差?)。臺灣人對自己的森林環境再怎麼無知,越來越多的文青做作文創終究是把野生動物與保育觀念蔓延到更廣的族群中了。斯卡羅劇情再怎麼莫名其妙,再怎麼充斥著殖民者的傲慢,都讓很多人這輩子第一次密集接觸閩客原語言和島的南端風景(啊,琅嶠鷹季是不是要到了)。這一點一點不代表問題已經解決,我們仍然有很多很巨大的問題。但知道有事情會變好,能讓我們抱持著希望。
看穿十種偏誤的方法。圖片取自Gapminder網站/Based on a free teaching material from www.gapminder.org
求真習慣的守則以及化解方式
二分化直覺偏誤:尋找多數
負面型直覺偏誤:預期壞消息被渲染
直線型直覺偏誤:線會彎折
恐懼型直覺偏誤:計算風險
失真型直覺偏誤:掌握比例
概括型直覺偏誤:質疑分類
宿命型直覺偏誤:緩慢改變也是改變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有工具箱
怪罪型直覺偏誤:不要怪罪
急迫型直覺偏誤:小步前行
如何扭轉負面型直覺偏誤??預期壞消息會被渲染。
當你聽到一個可怕新聞,先冷靜想一想:如果人類取得了同樣驚人的正面進展,我會不會得知?
如何減少概括型直覺偏誤?
假定你不是「正常」,而別人不是笨蛋。***
最後想偷偷嗨個本書並沒關注到、但動物愛好者會有興趣的事:在美元街網站上,可以篩選「寵物」這個選項。出乎意外地,大部分的寵物看起來
都好可愛!眼光閃爍、毛色亮麗、狀況良好,無論在哪個國度、月收入多少,家庭中的寵物看起來幾乎都有受到好好的照顧於疼愛。就算有些照片裡的動物看起來有些悽慘,也不是在月收入最低的家庭中。也許這是獸醫的偏誤吧。雖然這本書數次強調(人類的)健康與收入成直線正比,但寵物有沒有好好被愛、活得開心,與收入可能並不是直線相關。那人類呢?
註:
*引用自一版23刷p.214
**同上,p.56
***同上,分別來自p.87以及p.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