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如果行為情緒都是基因控制的,那我們還剩下什麼?-《我,為什麼會這樣?》

2021/04/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二零二壹/崎路
  我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有情緒、有這些行為、有這些喜好?
  如果想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了解關於喜好、情緒、伴侶、心智甚至信仰(豈不就是整個人生),那這本書絕對該讀。比爾.蘇利文用科學證據又幽默地解釋許多困擾我們已久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基因是由父母遺傳而來,無法改變,但其實不只是基因,還有更多東西可能被遺傳下來。調節基因表現的各種甲基化、我們的腸道菌叢甚至寄生蟲,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太多事情是出生前就決定了。從喜不喜歡吃花椰菜到會被什麼樣的異性吸引、從容易發胖到容易焦慮。讀完本書會發現,原來人生的各個角落裡都隱藏了先天埋下的因,我們從來沒有選擇,只能實現它的果。(而且菌叢也未免管太多!)
  看到這麼多研究結果,看見鼠、果蠅、線蟲原來都有一樣的行為模式,好像可以比較寬慰:原來自己這麼爛,不單純是自己的錯吧?偏見、懶惰、愛吃垃圾食物、咖啡因中毒、情緒...其實都不是我能決定的(攤手)。
  但這怎麼又好似成為宿命論的科學實證:所以人類真的沒有自由意志,只能任由生物本能驅使嗎?
  幸好(?),本書裡蘇利文不只是整理、陳述、詮釋這些科學研究代表的意義,同時他也強烈地聲明他如何看待這樣的結果:我們了解了自己的侷限,知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能否上癮、憂鬱、政治偏好,不代表我們就應該任由遺傳驅使我們。相反地,這些研究結果應該是要讓我們了解自己,同時了解別人為何與自己不同。在蘇利文的詮釋下,科學研究並沒有找到普世通用的唯一真理,反而讓我們更加清楚現今社會裡為什麼有這麼多歧異,並且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它。比如情緒其實不過是化學分子在腦袋引發的效果,但知道這個事實並不會影響我們感覺到情緒,它仍在那裡,仍然無法控制,甚至連你的父母都就控制不了。「長大後,我們對於自己的情緒變化也沒有多大的話語權。有些人認為這些發現帶來的是粗暴的醒悟,因為我們喜歡凡事都在掌控之中,我們希望具備改變情緒的力量。但除非我們能夠接受真實的狀況,否則將無法達成這些目標」(p.151)。如果沒有了解真實狀況的限制,是不可能找到方法解決問題的。又比如從歷史上人類育兒行為的演變,可以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我們最好不要再欺騙自己說每個人都應該和伴侶共度一生。成功婚姻的定義應該擴大,包含那些不論是否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卻依然能夠彼此相愛與善待的人」(p.206)。而性向從來都不是可以自己決定的,跟喜不喜歡吃香菜一樣。「異性戀者從來都不記得是哪天散步很久之後,才決定自己要由異性激起慾望。在性傾向的舞台上,人們唯一能夠選擇的是,是否要本著敬意、尊嚴和平等對待那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人就是人。」(p.217)
  所以不要再逼不吃茄子的朋友吃茄子了(人家說花椰菜你扯什麼茄子)
  這些研究並不是為了否決我們的感受與意志,情緒仍然是情緒,也有些人認為「雖然我們沒有自由意志,但是有『自由否決意志』(free won't)。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下意識要做出什麼決定,有些研究人員卻認為我們的大腦意識具有否決權」(p.245)。當我們更加了解別人為什麼與自己如此不同,理解世界並不是給予每個人相等的待遇(公正世界謬誤),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去改善問題的方法。
  (關於基因決定命運說,作者也提到了1997年的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剛好是我也很喜歡的一部電影,雖然劇情節奏略為緩慢,但劇情在當年算是十分特殊,音樂也很棒,還有年輕時的裘德洛、伊森霍克和烏瑪舒曼,超推薦給大家!)
  忍不住手癢來貼個主題曲
  這是一本科普書,都在講實驗室裡發生的事,但真正的核心是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實驗室外的複雜社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特別是我們的孩子,眼前的選擇並不是只有沉淪下去或是力爭上游,應該是力爭上游和受到救助」(p.299)。了解問題為何產生,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緣木求魚歸咎於別人,或一昧指責受困者沒有努力逃離困境。
  我說,這其實是一本偽裝成科普書的哲學聲明吧。
書名:我,為什麼會這樣?:喜歡這些,討厭那些,從生物學、腦科學與心理學解釋我們的喜好、情緒、行為與想法,重啟一趟人類的認識之旅(Pleased to Meet Me: Genes, Germs, and the Curious Forces that Make Us Who We Are)
作者: 比爾.蘇利文(Bill Sullivan)
臉譜出版,2020年六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4會員
69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