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多點自戀,會比較快樂(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引用的研究裡的「中年」(middle aged),是指40-55歲。我的讀者群應該有一半以上落在這年齡層吧。為什麼「中年人自戀一點比較快樂」會成為話題?因為心理學家用類似的研究方法,發現青少年太過自戀會影響心理健康。如果研究所有年齡層,太自戀往往還是負面因子。唯獨抽出中年人來研究時,發現中年人自戀一點好像比較好。

在此先說明一下,心理學研究裡的「自戀」,跟精神科醫師說的「自戀性人格疾患」不一樣。「人格疾患」通常在青少年時就可見端倪,在二十歲前後就很明顯,是橫亙一生的人格特質,對個案的人生帶來長期、重大的負面影響。這要經過長時間診斷性會談,甚至是多次會談、觀察個案的生活狀況才能確診。符合「自戀性人格疾患」診斷的人,可能只有1%。

raw-image

心理學研究的「自戀」,通常是找一份經過驗證的自戀量表,讓受測者填寫,然後設定一個分數,超過這分數的就是高度自戀。填寫量表的方式,誤差通常會比專家問診大,但專家問診成本太高,受測者也不會願意配合。經過驗證的量表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可以拿來跑統計、看一些趨勢與方向。而這些量表反應的是受測者當時的心理狀態,不像「人格疾患」要從年輕時就存在、還要有重大負面影響。

所以啦,如果哪天你填寫自戀量表發現分數高,也無須太訝異。說不定你對外展現的是自戀的人強悍、有韌性(mental toughness)、有自信的一面。

這個「中年人自戀一點比較快樂」的研究,是在印度做的,找來60位精通雙語的中年人,想必受測者在印度有一定的社經地位。研究者讓他們做兩份量表,一個是Raskin與Hall研發的自戀人格量表,以及Warwick & Edinburgh大學的心理健康量表。然後結果也很簡單,統計跑一跑,自戀量表分數高的,心理健康分數也高,P<0.01。

這研究受測者人數不多,受測者來源也有一定的侷限,所以僅供參考,還難以推論這是普遍存在全世界的現象。但在同一時間,在美國也有些進階的研究指出:雖然自戀特質可能會對自己或旁人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自戀帶來的「心理韌性」(mental toughness),卻能讓一個人更正面、更強大,有些心理學家因此認為,應該把「亞臨床自戀」排除在「暗黑三芒星」之外。

為什麼人到中年,「自戀」反倒像是個保護因子?有其他研究指出,青少年期的自戀分數最高,之後逐漸下降,到中年之後,下滑的趨勢加大。或許,因為漸漸接受社會的現實、人生的殘酷,有些人漸漸放棄自己比較特別、身負特殊使命、做的事情有特殊意義的想法,變得保守、退縮,覺得無助、無望,對世界失去期待。

也就是說,那些脆弱的自戀者,中年後漸漸失去自戀的憑藉,對自己不再有信心。而繼續維持自戀的人有著強大的心理韌性,他們的心理健康反倒高於平均值。

那麼,該如何讓自己到了中年,還能讓自己帶著強悍的自戀呢?是否能藉由心理治療、心靈成長,讓我們多一些恰恰好的自戀?這是個有趣的議題,連同「健康的自戀」以及「心理韌性」,之後再繼續說。

本文內容部分引用自

The Effect of Narcissism on Mental Well-Being in Middle Aged People

心理韌性的研究

The bright side of dark: Exploring the positive effect of narcissism on perceived stress through mental toughnes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583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現在當父母或當阿公阿嬤的人,該如何看待年輕人明明生活富足、資源豐富,陷入壓力、焦慮、憂鬱的比例卻越來越高?
Thumbnail
2025/04/23
現在當父母或當阿公阿嬤的人,該如何看待年輕人明明生活富足、資源豐富,陷入壓力、焦慮、憂鬱的比例卻越來越高?
Thumbnail
2025/04/17
夫妻有個共同帳戶,一起決定家用支出,會比分開支付不同帳單,享有更好的婚姻品質----專家這麼說,你同意嗎?
Thumbnail
2025/04/17
夫妻有個共同帳戶,一起決定家用支出,會比分開支付不同帳單,享有更好的婚姻品質----專家這麼說,你同意嗎?
Thumbnail
2025/04/14
喜歡打掃的人心情會變好?還是心情好的人會更願意打掃?美國有一家清潔用品公司Clorox,會持續發佈跟清潔打掃有關的調查。雖然不如學術研究嚴謹,但可以鼓勵大家多動手打掃,順便讓身體動動,這些數據還是值得看一下。
Thumbnail
2025/04/14
喜歡打掃的人心情會變好?還是心情好的人會更願意打掃?美國有一家清潔用品公司Clorox,會持續發佈跟清潔打掃有關的調查。雖然不如學術研究嚴謹,但可以鼓勵大家多動手打掃,順便讓身體動動,這些數據還是值得看一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自戀者的正面有3C特質:魅力四射(charismatic)、 玉樹臨風(charming)、過於自信(confident) 那是他們經過多年的磨煉形成,最吸引人的特質。 自戀者的背面則是疑神疑鬼,挑東挑西, 不斷編輯自己的人設,卻要求對方要從一而終的順從。
Thumbnail
自戀者的正面有3C特質:魅力四射(charismatic)、 玉樹臨風(charming)、過於自信(confident) 那是他們經過多年的磨煉形成,最吸引人的特質。 自戀者的背面則是疑神疑鬼,挑東挑西, 不斷編輯自己的人設,卻要求對方要從一而終的順從。
Thumbnail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到,一個人的長期健康心理問題,可能對健康和提早老化,什至提早死亡的影響。 A.紐西蘭研究 在2021年,紐西蘭針對230萬西蘭人,進行的一項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發現:精神健康有問題者,這些人的身體疾病發生率,和死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也就是有健康心理問題者,其身體容易有疾病
Thumbnail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到,一個人的長期健康心理問題,可能對健康和提早老化,什至提早死亡的影響。 A.紐西蘭研究 在2021年,紐西蘭針對230萬西蘭人,進行的一項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發現:精神健康有問題者,這些人的身體疾病發生率,和死亡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也就是有健康心理問題者,其身體容易有疾病
Thumbnail
如果要在「中年」兩個字後面加上其它字句,你會想到什麼呢? 中年危機? 中年失業? 中年轉職? 中年發福? 似乎大家對於「中年」的印象多半是不安與焦慮的,撇開中年失業與轉職不說,為何有些人明明有著穩定的工作及美滿的婚姻,生活上也不愁吃穿,卻仍然感到「不滿足」呢?也因為這種莫名的情緒使得他們更加難以對他
Thumbnail
如果要在「中年」兩個字後面加上其它字句,你會想到什麼呢? 中年危機? 中年失業? 中年轉職? 中年發福? 似乎大家對於「中年」的印象多半是不安與焦慮的,撇開中年失業與轉職不說,為何有些人明明有著穩定的工作及美滿的婚姻,生活上也不愁吃穿,卻仍然感到「不滿足」呢?也因為這種莫名的情緒使得他們更加難以對他
Thumbnail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Thumbnail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Thumbnail
其實標題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是針對「年齡」的認知。 讀者們應該都有類似經驗:有些60多歲的長輩,覺得自己還沒老,頭腦、身體還行,和50歲的小老弟、小老妹差不了太多;但卻也有些人明明才60歲,卻已經覺得自己不行了,甚至自覺比不上7、80歲的老先生老太太。
Thumbnail
其實標題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是針對「年齡」的認知。 讀者們應該都有類似經驗:有些60多歲的長輩,覺得自己還沒老,頭腦、身體還行,和50歲的小老弟、小老妹差不了太多;但卻也有些人明明才60歲,卻已經覺得自己不行了,甚至自覺比不上7、80歲的老先生老太太。
Thumbnail
65歲之後,多數人退休了,在職場上、社會團體裡、甚至家庭內部,漸漸沒有角色。肌力變差、腦力衰退,有些人面臨伴侶死亡、好友死亡,慢性病變多,隨時面臨重大疾病的威脅。這時,原本支撐「自戀」的各種條件,一個一個消失。有人稱為「自戀危機」。當一個人「自戀不起來」時,不見得是好事。
Thumbnail
65歲之後,多數人退休了,在職場上、社會團體裡、甚至家庭內部,漸漸沒有角色。肌力變差、腦力衰退,有些人面臨伴侶死亡、好友死亡,慢性病變多,隨時面臨重大疾病的威脅。這時,原本支撐「自戀」的各種條件,一個一個消失。有人稱為「自戀危機」。當一個人「自戀不起來」時,不見得是好事。
Thumbnail
為什麼人到中年,「自戀」反倒是個保護因子?有其他研究指出,青少年期的自戀分數最高,之後逐漸下降,到中年之後,下滑的趨勢加大。或許,一部分因為老化的自然演進,一部分因為漸漸接受社會的現實、人生的殘酷,有些人漸漸放棄自己比較特別、身負特殊使命、做的事情有特殊意義的想法,變得保守、退縮,覺得無助、無望。
Thumbnail
為什麼人到中年,「自戀」反倒是個保護因子?有其他研究指出,青少年期的自戀分數最高,之後逐漸下降,到中年之後,下滑的趨勢加大。或許,一部分因為老化的自然演進,一部分因為漸漸接受社會的現實、人生的殘酷,有些人漸漸放棄自己比較特別、身負特殊使命、做的事情有特殊意義的想法,變得保守、退縮,覺得無助、無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