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多點自戀,會比較快樂(二)

2021/04/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引用的研究裡的「中年」(middle aged),是指40-55歲。我的讀者群應該有一半以上落在這年齡層吧。為什麼「中年人自戀一點比較快樂」會成為話題?因為心理學家用類似的研究方法,發現青少年太過自戀會影響心理健康。如果研究所有年齡層,太自戀往往還是負面因子。唯獨抽出中年人來研究時,發現中年人自戀一點好像比較好。
在此先說明一下,心理學研究裡的「自戀」,跟精神科醫師說的「自戀性人格疾患」不一樣。「人格疾患」通常在青少年時就可見端倪,在二十歲前後就很明顯,是橫亙一生的人格特質,對個案的人生帶來長期、重大的負面影響。這要經過長時間診斷性會談,甚至是多次會談、觀察個案的生活狀況才能確診。符合「自戀性人格疾患」診斷的人,可能只有1%。
心理學研究的「自戀」,通常是找一份經過驗證的自戀量表,讓受測者填寫,然後設定一個分數,超過這分數的就是高度自戀。填寫量表的方式,誤差通常會比專家問診大,但專家問診成本太高,受測者也不會願意配合。經過驗證的量表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可以拿來跑統計、看一些趨勢與方向。而這些量表反應的是受測者當時的心理狀態,不像「人格疾患」要從年輕時就存在、還要有重大負面影響。
所以啦,如果哪天你填寫自戀量表發現分數高,也無須太訝異。說不定你對外展現的是自戀的人強悍、有韌性(mental toughness)、有自信的一面。
這個「中年人自戀一點比較快樂」的研究,是在印度做的,找來60位精通雙語的中年人,想必受測者在印度有一定的社經地位。研究者讓他們做兩份量表,一個是Raskin與Hall研發的自戀人格量表,以及Warwick & Edinburgh大學的心理健康量表。然後結果也很簡單,統計跑一跑,自戀量表分數高的,心理健康分數也高,P<0.01。
這研究受測者人數不多,受測者來源也有一定的侷限,所以僅供參考,還難以推論這是普遍存在全世界的現象。但在同一時間,在美國也有些進階的研究指出:雖然自戀特質可能會對自己或旁人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自戀帶來的「心理韌性」(mental toughness),卻能讓一個人更正面、更強大,有些心理學家因此認為,應該把「亞臨床自戀」排除在「暗黑三芒星」之外。
為什麼人到中年,「自戀」反倒像是個保護因子?有其他研究指出,青少年期的自戀分數最高,之後逐漸下降,到中年之後,下滑的趨勢加大。或許,因為漸漸接受社會的現實、人生的殘酷,有些人漸漸放棄自己比較特別、身負特殊使命、做的事情有特殊意義的想法,變得保守、退縮,覺得無助、無望,對世界失去期待。
也就是說,那些脆弱的自戀者,中年後漸漸失去自戀的憑藉,對自己不再有信心。而繼續維持自戀的人有著強大的心理韌性,他們的心理健康反倒高於平均值。
那麼,該如何讓自己到了中年,還能讓自己帶著強悍的自戀呢?是否能藉由心理治療、心靈成長,讓我們多一些恰恰好的自戀?這是個有趣的議題,連同「健康的自戀」以及「心理韌性」,之後再繼續說。
本文內容部分引用自
The Effect of Narcissism on Mental Well-Being in Middle Aged People
心理韌性的研究
The bright side of dark: Exploring the positive effect of narcissism on perceived stress through mental toughnes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3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