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輕人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就顯得生機蓬蓬。年輕人萎靡不振,消極厭世,整個社會就缺乏活力。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極為不堪,歲靜、佛系、躺平、擺爛成為時尚和潮流,方興未艾,各領風騷,消極的心態和生活愈演愈烈。 更為甚者,年輕人自殺案例越來越多。當代年輕人的總體精神面貌表現為缺乏理想和熱情。那麼,為何現在的年輕人落入如此境地呢?主要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從文化上來看,儒家思想強調順服權威和父母,中國人長期處於父母的嚴厲管教和皇權的奴役與愚化統治之下,個體意識發展嚴重不足,歷史上的中國人長期處於麻木與昏昧的狀態之中,沒有追求、沒有思索、沒有活力、沒有抗爭。魯迅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他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麻木、冷血和醉生夢死。
但經過新文化五四運動的批判和啟蒙,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精神狀態比過去有了很大改觀。他們懷抱遠大的理想,富有極大的熱忱,積極投身於致力於國家獨立和強大的愛國運動之中。如此,才催生了中國近現代波瀾壯闊的偉大革命,實現了國家獨立。
這種理想和熱忱一直保持和持續到改革開放前。但遺憾地是,理想和熱忱並沒有帶來預期的結果,讓人大失所望。好在改革開放又帶來了新的希望,理想和熱情還是在短暫的沉寂後,又重新高漲。八十年代,年輕人的理想和熱情在不斷開放的環境下,從過去統一的目標日益多元化,學習知識和個人奮鬥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年輕人關心社會的發展,將個人命運和社會的發展聯繫在一起。雖然八十年代比現在更為封閉,但是社會大環境不斷有新的變化和新的進展,給年輕人帶來新的機遇和希望。
但這種社會的巨大轉向可遇而不求。之後,在前車之鑒、個人努力對改變環境完全沒有效果的無奈現實下,年輕人只得放棄宏大的理想,而專注於努力改變自身的處境上。『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容易改的和能夠改的,基本都完成了。社會變化也趨於靜止,年輕人的上升通道和機遇就越來越少。個人努力的邊際收益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經濟增長趨緩,外向性工作崗位減少,經濟結構的轉型滯後於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輕人就業越來越難。同時,勞動強度加大,收入下降。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淪落為腦力苦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時刻處於高度緊張的壓力之下,為生存和職業發展所奔波,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耗費著青春和生命。內卷十分嚴重,加班成為日常,擠佔了閒暇和休息的時間,小時勞動報酬率越來越低,生活過得十分疲憊。這樣一來,熱情也消磨殆盡。
教育經歷也是導致現今年輕人理想和熱情喪失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後,教育轉向知識化,注重學生的知識獲得。雖然三番五次提倡素質教育和『減負』,但皆無濟於事。由於高考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機制,必然導致學校把升學率作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學生在長年累月高強度的灌輸教學下,喪失了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興趣,不能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培養不出思辨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改革開放前的『開門辦學』,雖然學得的知識少得多,但有自主探索的樂趣,能有童年和少年成長的應有快樂。相對而言,前者更不可取。
綜而觀之,當代年輕人面臨的社會環境非常嚴酷,年輕人的發展空間十分逼仄。年輕人在教育和成長經歷中,在進入社會後,背負著太重的負擔,嚴重壓制了年輕人的活力。在求學、就業,購房、婚戀和養育子女,都困難重重,始終處於過度和高強度的競爭中,沒有片刻的輕鬆。競爭是必要的,但過早、過度、無止境和勝率過低的競爭則是病態的,會摧毀社會發展的活力,喪失創造力,不能保持社會的持續發展。枉費了青春和生命,卻既不能有益於自己,又不能有益於社會,是巨大而可悲的浪費。物極必返,許多年輕人在過度競爭無果後選擇躺平。但躺平之後會怎麼樣呢?當既不願意內卷,又不能躺平或不願躺平後,年輕人能重拾理想和恢復熱情嗎?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