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閱讀關於指導關係的文章,希望透過文獻,讓自己能更了解相關議題。本週讀周善行與曾牧雲在2007年出版的《研究生與指導教授之間的學術倫理問題探討-以科學領域為例》期刊文章,雖然文章較為年代久遠,寫作方式也較為簡單與簡短,不過作者歸納與整理了一些學術倫理問題,以及關於指導關係互動的描述。該文主要有兩部分,第一部份針對在臺灣科學領域發生的學術倫理事件進行事實陳述;第二部分探討指導教授與學生間的學術倫理問題,指導教授和學生如何建立良好互動,以及針對臺灣的高等教育情況做論述。
一、研究結果不實
研究結果不實的情況包括偽造、竄改研究結果等。而原因來自論文對研究生而言是一大挑戰,趕著畢業,方法錯誤,錯誤解讀研究結果,或研究結果與期望值不符等。作者認為這些研究生的錯誤行為,通常指導教授不知情,也認為指導教授應有責任把關,反思指導方式,並且有些錯誤與指導教授的專業能力有關。
二、報導方式不當
與報導方式不當有關的錯誤包括對相關領域的了解與報導不足、抄襲、沒有好好註明引用出處、寫錯數據資料等。作者在此部分提到,指導教授應該在指導時告知研究生正確的做法,並請研究生提早完成論文初稿,留時間給指導教授修改文章,顯示出指導教授在指導上的重要。
三、指導教授抄襲研究生的論文
作者區分了兩類的研究領域。其一,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研究生許多是受到聘雇,協助執行指導教授的研究計畫,故研究生的研究主題也可能與指導教授的計畫有關;其二,某些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論文大多較有主導性,題目由自己決定,指導教授則扮演協助與修改的角色。以上兩種類別中,認定指導教授抄襲的情況可能不同,主要因為參與的程度有所差異。
四、論文排名、掛名的問題
一篇學術文章的發表,作者順序的通常和貢獻程度有關。文章提到若論文被發現有錯誤,通訊作者應負主要責任。若指導教授擔任通訊作者,並和研究生共同發表,要能確保研究生負責部分的真實性與可信度,避免不當行為。
五、小結
觀看以上之內容,可以了解研究生與指導教授應避免違反的學術論理問題。而透過上述,我認為文章偏向在說明指導教授的責任。像是如果學生出錯了,指導教授應該如何協助避免,以及保護自己,並也提到指導教授通常不知道學生在胡搞瞎搞,所以應該多關心學生的論文等。但不知道作者有沒有想過,胡搞瞎搞的也常常就是教授自己呢?
身為一位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生,我的研究題目和原指導教授的計畫沒有太多相關,但我過往寫論文的同時也是她的研究助理。曾有一篇文章要共同發表,原本我是第二作者,但在我提出要更換指導教授後,前老闆提出不能讓我掛名,而後又說可以把我改放第三作者,並請我簽切結書,我當時若不簽,大概就換不了教授了吧,因為有向系主任說,他也沒要幫的意思😊而且切結書的內容有夠怪,說啥有請統計顧問老師再跑過一次原本我跑的數據,所以已經不是用我的跑法了,要把我換去當第三作者,讓統計顧問老師當第二作者,但跑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喔(統計顧問老師私下來找我說他很多數據都忘了,請我跟他一起跑一遍,那數字當然一樣,還說不能讓前老闆發現😇),我沒有做錯任何事欸,意義何在?一位擁有高學歷的人能如此可笑,真的看到切結書就笑出來!原本還捨不得付出過的努力,但後來想想我也不想跟這種怪人掛名啦,感覺那篇文章也被亂弄好久投不出去,那群人就自己去亂搞吧!
巴茂被變更作者序切結書
關於研究生和指導教授的互動,文章中提到國外與國內學校的一些規範以及主張,以下分別簡介之。
一、Marie besJardins對指導教授角色的建議
1994年,Marie besJardins教授就提出了對指導教授角色的四點建議,像是指導學生的研究、幫助學生與更廣的研究社群建立關係、幫學生尋找就學經費支持、協助職涯發展與就業等。
二、史丹佛大學研究生手冊
美國史丹佛大學也有詳細的研究生手冊(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明定指導教授、研究生,以及所屬系所應負的責任等。指導教授的主要責任有:(1)擔任研究生知識和專業上的導師、(2)了解校方與研究生有關的學術和非學術政策、(3)培育研究生就業能力、(4)維持指導教授本身的專業水準,絕對不要為了把研究生留在身邊而妨礙其畢業等。研究生的主要責任有:(1)了解指導教授的角色和限度、(2)主動了解與學位相關的規範、(3)能展現在學術上的水準等。而系所的責任主要有:(1)對研究生介紹規範與資源、(2)安排教授協助研究生在資源上的諮詢,並協助解決問題與衝突等。
三、論文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互動準則
臺灣大學在2006年訂定了「論文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互動準則」,其中規範關於研究生選擇與更換指導教授的程序,也提到了在更換教授後關於文章發表的處理方式。該準則可以同時保障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並避免日後糾紛。
四、小結
如文中作者所言,臺灣教育的方式往往以考試為導向,但成為研究生的時候,學得的方式和以往大為不同,變成以問題為導向。或許因此,許多學生到了研究所後,經常搞不清楚和指導教授的關係,以及應該如何完成論文與規劃職涯等。過去我在入學時,也沒有人告訴我學校的指導教授和研究生互動的規範。這週寫作去查詢了才發現,原來就讀的學校所訂的相關規範超不詳細,與他校相比少了許多條文,果真是出事了就會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範本!
成為研究生後,才了解一位研究生在社會上不太受到關注,就算受到傷害了,也可能因為影響力低又不具威脅性,沒有人會害怕小小的我們,就連相關規範都訂得不清不楚。當然,讀完文章後,也了解到不論研究生或指導教授,都應該對自己的角色更有自覺,就算對研究沒有熱忱,只是為了學位而讀書,也請各位一定要好好知道這些學術的規則,盡可能保護自己與釐清讀書的目標啊。下週薩奇會分享新舊指導教授指導方式的異同,多蝦收看!
參考文獻
周善行、曾牧雲(2007)。研究生與指導教授之間的學術倫理問題探討-以科學領域為例。全人教育學報(1),1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