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有的向累而生〉2025-04-12
最近「感覺一整天都很累」的頻率變高了,一個可能是季節因素,每到天氣開始轉變,從冷變熱、從熱變冷,身體就會開始產生某種訊號,告訴我自己處於一種不舒服的狀態。無論今天的行程滿或不滿、前一天睡的早或不早,總是感覺疲憊。
尤其在進入夏天的這個時候--是的,在我理解的台灣,過完清明節就是夏天了,也許要到萬聖節,才會進入短暫的秋天,感恩節後則進入冬天--經常會有一些介於睡著或熱昏之間的狀態,那無法真正給人帶來休息,卻用掉了為休息空出的時間。
但除此之外,我有一個猜想是,其實那種對於「怎麼感覺沒做什麼事就這麼累」的困惑,其實源自於一種評估的失準。
就好像當我們最開始近視的時候,因為眼前的世界變得比平時較為模糊,但自己卻沒能清楚意識到這個差異與原因,所以會誤以為自己特別累。那個「因為感覺怪怪的而揉眼睛」的動作,也在過程中加深了我們自我詮釋為「累」的整體說服力。
而隨著你從「好像做什麼都不會累」的孩童、青少年逐漸長大,如果沒有持續鍛鍊身體,體能自然會開始走下坡。就像那一台用了好幾年的手機,我們感受到自己,嘀咕著「怎麼一下子就沒電了?」,其實你沒做什麼特別耗電的事,就是身體不同了,但對身體的意識還沒跟著修正。
*
某種意義上,這個「錯估」也與我們對累的詞彙不夠充分有關。睡眠不足的累、體力透支的累、輕微感冒的累、壓力過大的累、重複又無聊的累、訊息超載的累,又或者迷失方向、缺乏意義感的累……。
它們都有不同的成因、造成不同的狀態、需要不同的解方,但我們卻都以同樣的「累」與「倦怠」描述。當你告訴別人自己好累時,我們通常也只能給出「多休息」的蒼白建議。
那不算錯,但每個狀況需要的是不同類型的休息,一個人需要多出去走走、一個人需要在家多睡一會、一個人需要社交、一個人需要遠離當前的群體……。甚至在某些情況裡,根本沒有方法可以解決,就是要等時間跑過去,或者,跑不過去。
比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進一步要問的是:「真的有必要那麼用力將它定義為問題嗎?」也許,作為一個有身體的、且身體會隨著年齡一點一點衰退的存有,我們就是會活在「累」之中。世界就是會像近視後的模糊那樣,壟罩著某種霧。
他既是一個「阻礙」,卻也是一個重新評估生活方式的契機。就像空間不足的房子迫使我們必須丟掉一些東西。這種一定程度要成為生活基底的疲憊感,也要求我們對於自己「想做什麼」進行斷捨離。
什麼事情「實在太耗能了,所以還是少作好了」、什麼事情「雖然累,但那就是我喜歡的」。辨識出它們,然後,如同找到最符合自己身體的坐姿與睡姿那樣,以對自己而言舒服的方式活著。會累的時候還是會累,但完成那些因為意願著所以去做的事情時,還是感覺到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