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xual Harassment, Psychology and Feminism(二):MeToo運動中的受害者政治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延伸上次討論,我們能在性騷擾論述脈絡中,看到受害者形象如何轉變。首先從1970年代面對不公的憤怒主體,變成飽受心理創傷的被動與柔弱主體。而到了1990年,以至爾後的30年,被賦權的受害者又成為必須對自己負責的能動者。本書作者Lazard指出,這樣的轉變是政治性的,同時也是對抗性的,性騷擾受害者(主要是指女性)被擺在「能動性即善,被動性即惡」的二元對立框架中,並在其中游移,以識時務地符應於當前的異性戀常規。這樣的常規我們並不陌生,像是台灣「母豬教」事件中的「愛女-厭女」結構,規範什麼是好女人、什麼是壞女人。

raw-image


  在第三章中,Lazard企圖透過演員Ashley Judd、歌手Taylor Swift在#MeToo運動中面對性騷擾的形象,討論擺脫二元框架如何可能。由此開闢一個接納不同經驗、不同受害者的空間,讓一切都得以被聆聽與承認。我認為Lazard空間化的描述並非偶然,這樣的談法隱含了歷史的身體性,以及性別如何作為歷史的身體。


***


  1970年出現的「性騷擾」論述,挑戰了社會結構中的文化支架:異性戀常規。受害者的建構與社會不公正緊密相連,這一點可以從 1975 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女性開始公開反對職場性騷擾》(Nemy, 1975)中清楚地體現出來(註1,p.44)。受害者被呈現為「決心堅定且憤怒(但並非病態怨恨)的變革推動者」(註1,p.46)。然而到了1970 年代末和 1980 年代,焦點從社會不公正轉向女性的情感困擾與性暴力的心理後果(Loney-Howes, 2019)。我們所想到的受害者(女性),是一個優柔寡斷、憂鬱、哭泣、無助、被動、等待救援的主體,然而同時,也使加害者(男性)成為暴力的根源。要怎麼解決性騷擾?被簡單的與解決男性連結,也因此在反撲話語中,往往理解為女性主義者仇恨男性,並被視為對公民自由的威脅,甚至被調侃的稱之為「受害者女性主義」(victim feminism)。在台灣演藝圈#MeToo運動中,我們也看到類似觀點,有人認為這是一場「你說什麼就是什麼」的「獵巫行動」

  到了1990年代,試圖擺脫女性被動框架的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t),巧妙地與流行文化帶起的新女性形象結合,能動與賦權被視為女性受害化的解藥。許多研究紛紛指出,這樣的論述將帶來更進一步的壓迫。如Burkett和Hamilton提到,後女性主義敏感性強迫女性展現性別能動性,忽視了同意的持續協商,因為當性別平等時,女性不能再表達不安。Pomerantz認為,當女性聲稱自己經歷過性別歧視時,她們同時也在聲明某些人對她們擁有權力。這一主張將女性和女孩定位為無權的受害者,並削弱了她們將自己與獨立且賦權的女性形象對接的能力。而從新自由主義框架來看,Baker提到,受害者身份成為自我創造的產物,痛苦成為心理上的選擇,而不是由錯誤所強加。Conley更精闢指出,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這樣的歸因提供國家對女性性暴力和家庭暴力削減服務資金的理由(註1,p.53)。在台灣,輔大夏林清教授對受害女學生說「我不要聽一個受害者的版本,我要聽你作為一個女人在這件事裡面經驗到什麼!不要亂踩上一個受害者的位置!」。

  那麼這樣的壓迫結構,又如何爆發出反動危機的呢?#MeToo運動,如何代表一次非凡的歷史性轉變?指標性的轉變,在於受害者不再是歷史上那種受到抨擊的身份,似乎沒有妨礙個人加入揭露聲音的行列(註1,p.53)。受害者似乎不再是歷史上困擾的身份,然而作為點燃運動怒火的特權階級女星們,所展現的自信、能動性、號召力和影響力,難道不是再次加強了「能動性即善,被動性即惡」的二元框架嗎?對此,Lazard有不一樣的看法,並認為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視演員Judd、歌手Swift的論述。


***


  2013年,歌手Taylor Swift控告電台DJ David Mueller在兩人合影時抬起他的裙子並抓住他的屁股。從CBS新聞摘錄中,我們看到報導將焦點放在Swift的賦權,而非他的痛苦與受害。在法庭上,Mueller的律師質問「那為什麼你的裙子前面沒有移動?」,Swift答「因為我的屁股在我身體的後面!」(註1,p.56)Swift回答直截了當、嚴厲且毫不動搖,並表示,他不會讓Mueller的律師讓他覺得這是他的錯:「我不會讓你或你的客戶讓我覺得這是我的錯,因為這不是我的錯」、「我正在為他的生活中不幸的事件負責,而這些事件是他自己的決定的結果,而不是我的」(註1,p.56)。透過律師荒謬的質問,Swift被描繪成機智、堅強,「對抗性」表現與被動的受害者化觀念形成對比,並成功將責任重新歸咎於Mueller,代表了對二次受害化的公開拒絕。

  二次受害化的問題,同樣出現在演員Ashley Judd的反思中。2015年的訪談中,Judd反思到「我有一種感覺,如果這個內容在線上,大家有機會發表評論,很多人會說,『你為什麼不離開那個房間?』這是受害者指責」。接著Judd問題化了自己對自我指責的反思,反映出受害者指責更廣泛的文化回應:「我曾經對自己很苛刻。這是過程的一部分。我們將羞恥內化。〔...〕我對自己很嚴厲,因為我沒有說:『好吧,混蛋,我報警』。〔...〕事實上,我所做的是非常聰明和自保的。這是我們內化這些態度的另一個層面,而和其他人交流是如此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採取行動」(註1,p.57)。

  Lazard認為,如同研究者McCaffery、Stringer所說,對Swift和Judd的論述,不能簡單地用「能動性即善,被動性即惡」框架來套、視之為「女性主義賦權」的重演。首先,論述中「女性主義」一詞或「能動性即善」概念出現的少之又少,意味著不旨在對抗「被動性即惡」。反之所呈現的,聚焦在受害者的一系列經歷,即他們受害、反思、站出來、發聲,到現在的一系列過程。簡言之首要呈現的,是他們如何透過拒絕合作,來顛覆受害經歷的「過程」。受害者有了歷史而變得立體,不再是單薄的能動者或受害者,而應該用生還者或倖存者,來表示他們是從受害當下走到現在的生活連續體。


***


  然而,也有學者指出#MeToo運動中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的問題。Boyle(2019)指出《時代》雜誌引用了一種非常選擇性的白人自由女性主義歷史,儘管標籤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仍然是白人特權女性的受害經歷最為顯著,相較之下,凸顯出對MeToo運動發起人,非裔美國民權活動家Tarana Burke的忽視。Mohanty(2012)也提到,女性作為受害者的刻板印象,通常將非西方女性描述為更為受害的。在這種語境下,行動力可以理解為白人女性的賦權表達(如Amos & Parmar,2001;Bulbeck,1998;Parashar,2016;Spivak,1994)。而Lazard提到的生還者概念,正是企圖透過複雜化和立體化個人經驗,來將種族、行動力議題凸顯出來,從而認可和合法化有色人種女性的經歷。

  針對生還者概念,採後殖民批判的Phipps有不一樣的看法,Phipps認為,當前女性主義趨勢都是在白人框架中形成的。首先,「受害身份所附帶的脆弱性對白人女性而言,比對有色人種女性更容易取得」,故被轉化成堅韌生還者的也只有白女人,而這個堅韌,已成為新自由主義理想中好公民的附屬品,這些人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並克服逆境。這些受害者,在新自由主義父權制中被編碼為白人和中產階級(註1,p.59)。對Phipps(2019)來說,這些文化模式突顯了「女性在當代受害身份與生還身份、受傷與堅韌之間的雙重困境」(註1,p.59)。換言之,Phipps不同於Lazard,他認為生還者並未擺脫二元框架,只是新自由主義下「能動者」的再次變體。

  對此,Lazard精彩的回覆到,Phipps的批評同時也顯示出過分依賴「特權白人女性被描繪為脆弱、弱小和性脆弱」的文化表徵。儘管這的確相關,但顯然案例的論述重點並不在此,並不以脆弱為主題,而是根本性地聚焦在挑戰受害身份,推翻女性受害的傳統理想。Lazard繼續談到,我們當然可以將Swift的報導理解為一位有權女性利用國家授權的方法,將一個男人繩之以法的故事,這並不顛覆現有秩序,並且專注於自我努力,以賦權自己符合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精神。然而,這並不是Swift和Judd個人見證的唯一意涵,因為他們,已成為女性主義集體行動的一部份(註1,pp.60-61)。


***


  最後Lazard主張,在繪製受害者政治的地圖時,關於行動力和被動性之間的極化可以靈活運用,服務於舊有和新的異性戀規範理想和特權體系(註1,p.62)。如Worrell(2003)所言,這些運用塑造了「誰能發聲、他們能說什麼以及他們的聲音獲得什麼合法性」(註1,p.62)。Gavey(2018)也提到「在這些空間中,來自各種不同的抵抗敘事可以被聽見。這包括那些女性反擊並取得勝利的敘事,也包括那些並未被經歷所心理摧殘的女性的敘事」,他並沒有排斥受害語言,而是主張應該朝著正當化各種抵抗敘事的方向發展,由此我們才有機會如Stringer所說,接觸被隱藏的女性主義豐富歷史,以重新奪回受害身份。

  這樣的受害者政治地圖,就像是德國歷史哲學家Benjamin的星陣歷史結構,我們必須去談它,才能展開新的場域。藉此尋找族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1. Lazard, Lisa. Sexual Harassment, Psychology and Feminism: MeToo, Victim Politics and Predators in Neoliberal Times. Palgrave Pivot, 2020.




【延伸閱讀】

Sexual Harassment, Psychology and Feminism(一)導論:我們共同創造的生活連續體

讀班雅明(四):哲學是什麼?哲學如何是一部哲學史

《性別的世界觀》(一):什麼是性別?

《性別的世界觀》(二):性別如何作為歷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女子簡阿貞
24會員
122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台灣女子簡阿貞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本文將通過五篇文章,看台灣照顧公共化的改革與挑戰,並從衛福部、教育部的兩種準公共化出發,探討後者非營利幼兒園(以下簡稱非營園)的政策,如何不同歐洲的PSE(Public-Sector Social Enterprise),能作為照顧公共化的過渡,帶有準社會民主的精神。
Thumbnail
2025/04/30
  本文將通過五篇文章,看台灣照顧公共化的改革與挑戰,並從衛福部、教育部的兩種準公共化出發,探討後者非營利幼兒園(以下簡稱非營園)的政策,如何不同歐洲的PSE(Public-Sector Social Enterprise),能作為照顧公共化的過渡,帶有準社會民主的精神。
Thumbnail
2025/04/28
  於是在「世俗-神聖」、「商品-身體」這兩組二元對立中,隱藏著關鍵的能動身體。呼應Ormrod的觀察,對Pérez而言,黛安娜的神性本身並不是問題;這原本應該是用來賦權女性的。真正的問題在於——當消費主義挪用並扭曲神性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Thumbnail
2025/04/28
  於是在「世俗-神聖」、「商品-身體」這兩組二元對立中,隱藏著關鍵的能動身體。呼應Ormrod的觀察,對Pérez而言,黛安娜的神性本身並不是問題;這原本應該是用來賦權女性的。真正的問題在於——當消費主義挪用並扭曲神性時會發生什麼事情。
Thumbnail
2025/04/26
  在這三層身體意義下,Pérez筆下的神力女超人分裂出兩種身份:來自天堂島的黛安娜公主,以及作為消費文化品牌的神力女超人。前者是女神,作為完美存在的第一層國家的身體,後者是鐵娘子,在資本主義侵染下被固化為第三層可被戀的身體。至於第二層,則是在兩者之間,使神聖世俗化、消費主義神聖化的能動身體。
Thumbnail
2025/04/26
  在這三層身體意義下,Pérez筆下的神力女超人分裂出兩種身份:來自天堂島的黛安娜公主,以及作為消費文化品牌的神力女超人。前者是女神,作為完美存在的第一層國家的身體,後者是鐵娘子,在資本主義侵染下被固化為第三層可被戀的身體。至於第二層,則是在兩者之間,使神聖世俗化、消費主義神聖化的能動身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分享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的展覽「關係人」,展覽圍繞著#METOO事件,展現了性暴力與性騷擾的議題。以互動式情境遊戲和影片營造真實感。做為一名靈氣師,因為接觸過個案的能量場,了解過性暴力對個案遺留的侵蝕,也讓我對性暴力更加難以忍受並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感觸。
Thumbnail
分享在臺北當代藝術館參觀的展覽「關係人」,展覽圍繞著#METOO事件,展現了性暴力與性騷擾的議題。以互動式情境遊戲和影片營造真實感。做為一名靈氣師,因為接觸過個案的能量場,了解過性暴力對個案遺留的侵蝕,也讓我對性暴力更加難以忍受並有著更多的關注和感觸。
Thumbnail
前言 小編最近看了Youtuber飽妮的影片〈安海瑟薇討人厭的真正原因。〉頗有感觸。本葉將根據該集影片討論作為延伸,有興趣歡迎自行服用。 先談重點,女性的情緒價值,是社會期待 目前大多數的社會,對男女的社會期待還是有那麼一點相似。年紀會變,環境會變,人會變。但社會要變,可能要好多世代。 不同
Thumbnail
前言 小編最近看了Youtuber飽妮的影片〈安海瑟薇討人厭的真正原因。〉頗有感觸。本葉將根據該集影片討論作為延伸,有興趣歡迎自行服用。 先談重點,女性的情緒價值,是社會期待 目前大多數的社會,對男女的社會期待還是有那麼一點相似。年紀會變,環境會變,人會變。但社會要變,可能要好多世代。 不同
Thumbnail
Metoo 運動自 5 月延燒至今,政治、藝文、教育、演藝圈等領域陸續有受害者揭露遭騷擾、侵犯的經歷,我們訪問了六個故事,她們曾在不同年紀、場域,被不同權力關係的人施以性暴力,也都嘗試尋求幫助。
Thumbnail
Metoo 運動自 5 月延燒至今,政治、藝文、教育、演藝圈等領域陸續有受害者揭露遭騷擾、侵犯的經歷,我們訪問了六個故事,她們曾在不同年紀、場域,被不同權力關係的人施以性暴力,也都嘗試尋求幫助。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中年女性的性慾和愛的情感,並透過歌曲《沐春風》的歌詞分析來解讀。對於中年女性的性情、性慾、以及社會上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深入而全面的觀點。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中年女性的性慾和愛的情感,並透過歌曲《沐春風》的歌詞分析來解讀。對於中年女性的性情、性慾、以及社會上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深入而全面的觀點。
Thumbnail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 納思邦為性侵害和性騷擾這類重大的社會挑戰,提供了法律學者的清晰視野,並取材自哲學的思考路徑,詳細闡述了驕傲與貪婪如何導致男性物化與支配他人。
Thumbnail
在這本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 納思邦為性侵害和性騷擾這類重大的社會挑戰,提供了法律學者的清晰視野,並取材自哲學的思考路徑,詳細闡述了驕傲與貪婪如何導致男性物化與支配他人。
Thumbnail
日本《FLASH》週刊近日訪問了五百位女性,針對曾經發生過婚外情的女藝人來調查哪一位最無法令人原諒?以及為何不原諒她們的原因。 在我還沒有去了解到底是哪幾位女藝人上榜之前,我對於這個調查的題目感到相當好奇,因為「婚外情」屬於私德的部分,理應跟演藝工作沒有正相關,即便對於藝人本身的形象有所損
Thumbnail
日本《FLASH》週刊近日訪問了五百位女性,針對曾經發生過婚外情的女藝人來調查哪一位最無法令人原諒?以及為何不原諒她們的原因。 在我還沒有去了解到底是哪幾位女藝人上榜之前,我對於這個調查的題目感到相當好奇,因為「婚外情」屬於私德的部分,理應跟演藝工作沒有正相關,即便對於藝人本身的形象有所損
Thumbnail
來紀錄一下對近期社會議題的心得。
Thumbnail
來紀錄一下對近期社會議題的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