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學會安靜,是我走進內觀前三天的挑戰。 這段期間,我沒有經歷「平靜」的感覺,卻在痛、雜念與飢餓之中,看見了自己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混亂與壓抑。這篇文章,是寫給你:可能也常感覺「腦袋停不下來」、「明明很累卻沒辦法放鬆」的你。
內觀從第一天清晨四點的鐘聲開始,每天將近十二小時的靜坐,沒有手機、沒有講話、沒有外在干擾,只剩下自己。
雖然我早知道內觀會不輕鬆,但第一天的身心反應,仍讓我措手不及。
禁語對我不難,我平常就習慣自己一個人。但靜下來之後,反而是腦海裡的聲音一個接一個。小劇場連播、代辦事項的回顧、沒說出口的話、過往對話的重播,輪番上演。
而身體呢?根本坐不住。
專注練習從「人中到鼻尖」的三角區域開始。看似簡單的觀呼吸,實際上卻像在跟一顆不斷被丟遠的球玩傳接:丟出去的是注意力,撿回來的,也是自己。
前三天的禪堂幾乎沒有聲音,除了偶爾椅子摩擦地面的聲音,或肚子咕嚕叫。但我的內心卻嘈雜不已。
我曾經以為,自己有靜心冥想經驗,應該能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但內觀完全不同:沒有引導、沒有儀式、沒有音樂,只有自己與身體的所有感覺正面對決。
我發現很多回憶開始浮現,那些早以為被我「處理好」、「不重要」的事,竟然這麼深地卡在身體的某處。有些畫面甚至來自童年或青少年時期。我沒有刻意去挖掘,但它們自己冒出來了。
於是我選擇:「那就讓它們來吧。」 讓腦袋跑完該跑的場景、讓心裡補說那些來不及出口的話,也是一種清理。
這也是我第一次深刻體會葛印卡老師所說的:「一念生,一念滅。」 不評價、不介入,只是看見,然後讓它離開。
除了痛與思緒,我最強烈的感受竟然是——餓。
平常的我,工作一忙就常常不吃飯,甚至對餓沒什麼感覺。但在這裡,因為沒有任何外界干擾,我第一次這麼清楚地知道:「我餓了。」
在內觀中心的生活被極度簡化:
吃飯時間變成一場深度覺察練習。沒有人說話,每個人默默打菜、咀嚼、品嘗。我甚至重新認識了「食物的味道」——原來它一直在,只是過去我沒在聽它說話。
吃飯變成另一場靜心練習,也是一種身體的學習。
你會發現,其實自己需要的東西不多,只是我們習慣被大量的刺激、選擇和訊息填滿,早就遺忘了「滿足」這件事,是可以從簡單裡來的。
在這裡,幾乎沒有人交談,也不會對眼。 大家默默進禪堂、靜靜坐下,或安靜地在走道上步行,連燥動也要溫柔地過。
這樣的氛圍一開始會讓人不習慣,但很快地你會理解——這其實是給彼此最深的尊重: 讓每個人都能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
這三天不是輕鬆的旅程。 但它是我與自己真正對話的開始。 它不是安靜的三天,卻讓我學會了什麼是「慢」。
對習慣快速與高壓的我來說,這樣的慢,不只是身體上的停下來,更是重新學會「看見自己還在呼吸」的那份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