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是什麼?
內觀(Vipassana)是一種古老的靜心修行方式,強調純粹的覺察與平等心,透過長時間的靜坐,讓人逐步觀察身體與心念的變化,進而培養專注力與深度的內在穩定。
這不是一種追求放鬆或短期效果的練習,而是一場深入身心的旅程,一次直面自己習氣、情緒、慣性反應的機會。
這篇文章不是理論性的解說,而是我的真實體驗。給初次認識內觀的你,或正在考慮給自己一場深度休息的人,這是我從壓力與混亂中選擇走進內觀的起點記錄。

想逃離的心,推開了這扇門
我參加內觀的理由很簡單:我想逃離,我想隔離。
多年來,我一直在忙碌與高壓中工作,每年年底都會親力親為地執行大型活動,長時間待命、即時回應的生活型態,讓我逐漸失去了那種「腦袋清楚」的狀態。我過去不是這樣的人。
在工作之前,我其實非常不依賴網路,也討厭訊息轟炸。但現在,手機變成了工作的延伸,訊息一來我就得回,工作性質讓我長期處在無法放鬆的神經狀態,幾年下來,我的身心其實非常不舒服,也曾因此感到異常焦慮。
確診過一次,那是2022年,那次隔離了11天。雖然身體停下來了,但工作沒停,訊息照樣來、事情照樣處理。我當時心裡其實有個聲音:「如果我不在,公司會怎樣?」結果是——也沒怎樣。這個經驗在我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選擇內觀,是我對自己說:「我想要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
為什麼是內觀?
其實我多年前就聽過內觀,但當時一聽到「十天不能說話,要靜坐十二小時」我就興趣缺缺。雖然我有靜坐與冥想經驗,也經常在身心靈課程中觀察自己,但老實說,我靜不太下來,思緒非常多,對自己其實是觀察得多,安靜得少。
但當這幾年工作累積下來的壓力開始讓我焦慮、失眠、無法專注時,我開始發現:「我不是不知道怎麼放鬆,而是再也放鬆不了。」
我需要一個更根本的斷點,一個和過去習慣徹底劃清界線的空間。內觀,於是出現了。
2023年,我忙完學院的IFA考試,整個人是空的,卻又塞滿了雜音。我又開始想:「我是不是該再給自己一段真正安靜的時間?」
那年9月,我報名了內觀,心想「應該來不及候補吧」。結果11月中收到中心通知我可以參加,那一刻,我內心其實是忐忑的。我想休息,但又擔心事情沒安排好;想與世隔絕,卻又怕錯過什麼。
真正的開始,是交出手機的那一刻
我請了12天假(前後各請一天),直到出發前我都還在處理工作。一直到報到、將手機交出去的那一刻,我的身體才真正感覺到:「好,我要開始了。」
說不上期待,也說不上平靜,只覺得腦袋還在轉,但身體知道,它終於要安靜下來了。
在這之前,我每年都會安排自己上幾天的身心靈課程,那種課程也很像閉關,有時候七天,有時候更久。那段時間我通常不太說話,比較多是安靜地體驗、練習與書寫。對我來說,那是種內在的充電。
但這次的內觀不一樣。
內觀的練習沒有太多儀式,也沒有老師的個人帶領。只有你自己,與自己的念頭、身體感受、抗拒與執著共處。
我對它的認識只有很表面的印象——覺得應該也是一種冥想吧?也是放鬆、連結自己、進入某種狀態。當時的我,說實話,並沒有太多預設。我只是單純想遠離外在的世界,安靜地,完全地,不被打擾地,與自己待在一起。
這份動機很簡單,卻也很真實。
我記得在出發前幾天,我反覆想:「這趟旅程到底是休息,還是挑戰?」
心裡知道會辛苦,但也知道自己真的需要這樣一次——不是為了完成什麼目標,而是為了真正地停下來,看看此刻的自己,到底在哪裡。
#內觀紀錄 #十日靜心 #暫時離開 #給自己一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