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四天開始,內觀課程進入一個重要的轉折:堅決靜坐(Adhiṭṭhāna)。這是一種更深層的練習,意思是在某些時段的靜坐中,不改變姿勢、不移動身體、不睜開眼睛、不離開禪坐。
對初學者而言,這是一項極大的挑戰。也是許多學員開始真正面對痛苦與內在慣性的關鍵時刻。當我第一次聽到「堅決靜坐」的說明時,我內心馬上皺眉:我真的做得到嗎?
靜坐20分鐘我都覺得難受了,現在要我一小時不動,怎麼可能?

在內觀中心鐘聲代表時間
身體的痛,是抗拒開始的地方
其實從第三天開始,我左側臀部只要坐著超過20分鐘就會隱隱作痛。肩膀緊、背也酸,這些都靠不斷調整姿勢來緩解。
但堅決靜坐,不能再這樣了。只能選擇正面迎上去。
那天,我試著讓自己不動地坐滿一小時。比起前三天可以自由換姿勢,這段時間顯得更漫長、更難熬。
原本以為會有某種「突破」,但實際上更多的是:不舒服、分心、想逃離。
那種感覺像是被困住一樣。
但也是在這樣的限制中,我才第一次真正地觀察「痛」是什麼。
我們的指導轉向全身掃描,從呼吸三角區轉向全身的每一處部位,訓練將注意力一點一滴帶過去。
你會開始發現:
- 頭皮緊繃
- 肩膀有壓力
- 小腹總是收不回來
- 腿沒力、臀坐不穩
身體一直都在說話,只是我們以前沒聽見。身體不只是承擔,它也一直在支持你承受一切。
注意力像球一樣不斷丟出去,又再一次次拉回來,這是堅決靜坐最深層的訓練。
環境的干擾,反而變成一種修煉
我所在的內觀中心位於嘉義一間學校旁邊,是臨時的內觀中心。並不在偏遠的山區或郊區,進了一扇門之後,
白天到晚自習時間都有鐘聲、學生講話聲,周五下午甚至傳來社團練習蕭亞軒《愛的主打歌》的旋律。
剛開始我有點不滿:「這樣的環境真的適合靜坐嗎?」
但我後來發現:這正是一種訓練。
因為離開內觀中心後,我們回到的,不會是完全寧靜的空間,而是喧囂的現實生活。
這些干擾,正是學習在雜音中維持清明的機會。
我開始不再抗拒那些聲音,也不再用它們當藉口,而是提醒自己:「我能不能在當下,選擇回到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從抗拒疼痛,到感謝疼痛
我曾經非常討厭這種不適感。但在一次次與它們共處後,我開始轉念:
這些疼痛,其實提醒了我:「你還活著,你的身體還在回應。」
於是,我開始練習用一種溫柔的心情去看待它們,甚至感謝它們。
- 感謝我的臀部,支撐我這些天的努力
- 感謝我的腿,即使發麻也沒讓我倒下
- 感謝我的肩膀,一直承受我不曾釋放的壓力
這些不適,讓我不再只是靠意志力硬撐,而是學會了:「在不動的當下,你還能選擇用什麼心看待它?」
堅決靜坐,不只是坐不動,更是學會不逃跑
這一階段的練習,對我來說是一種轉捩點。
不是因為我坐出了什麼靈性突破,而是我學會了一件事:
不是每一次的不舒服都需要馬上解決。
有些情緒與感受,是可以「先看著它存在」,等它自己過去。
堅決靜坐教會我的,是與自己的不舒服共處。
這樣的訓練,不只幫助我靜坐,也悄悄影響了我日後面對焦慮、疲憊、工作壓力的方式。
內觀第四天,我真正開始理解: 所謂平等心,從來不是沒有感覺,而是有感覺,也不急著反應。
這一刻,我覺得自己好像慢慢懂了,什麼叫「不逃跑的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