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了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的心理諮商與意識重塑課程,帶領我的是雅琳老師。這次的體驗讓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自我價值、情緒運作模式,以及如何真正表達內心的聲音。這一次的經歷,不僅讓我釋放了內在壓抑已久的情緒,也照見了我長久以來對自我價值的模糊、對自我照顧的忽略,以及那句深藏心底的話:「我其實喜歡自己,卻不肯定自己的價值。」這篇文章是我的記錄與反思。
開啟對話:安全感與身體的訊息
課程一開始,老師先詢問:「現在的你感覺到安全嗎?」這是一個簡單卻深刻的問題。我靜靜地感受自己的狀態,發現自己並不確定該如何回答。
接著,老師請我將注意力放回身體,觀察是否有任何緊繃或不適的感覺。她發現我的胃部,也是第三脈輪(太陽神經叢)有緊縮的狀況,特別是在胃部位置。這讓她推測,這個部位可能與不安全感、行動力受阻或力量感的缺乏有關。她指導我將手輕輕地放在胃部,透過溫度去感受、去安撫自己,讓這個區域慢慢放鬆。
這個過程很特別,彷彿透過身體的覺察,我開始與內在對話,而情緒也逐漸浮現。
自我價值的比對:為何我難以認可自己的價值?
老師接著問了一個從未想過的問題:「你如何評分自己的價值?」
我愣了一下,這問題讓我難以回答。當老師請我透過手勢來呈現不同角色的價值高度時,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
- 當比較他人(如主管、同事)時,我很快就能直覺地給出高度與價值感。
- 但當輪到我自己時,手的高度總是不穩定,甚至猶豫不決。
- 當嘗試提高自己的價值時,速度緩慢、甚至有種不敢的感覺。
- 但當要把自己的價值往下降時,卻非常輕鬆、迅速。
這樣的比對讓我意識到:我習慣性地認可他人的價值,但對自己的價值卻總是懷疑、不確定,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更高的價值。
當老師問我:「你喜歡自己嗎?」
我回答:「大概 7-8 分。」
老師點頭:「這不算低,那你的價值感呢?」
「5 分左右,而且很容易因外界影響而動搖。」
這兩個回答之間,藏著我長久以來未曾覺察的矛盾:
我其實對自己沒有厭惡感,也能欣賞自己某些特質,
但在評估自我價值與能力時,卻總是不自覺地打了折扣。
這讓我第一次正視到:原來我對自己是有喜歡的,但我不相信我「值得」。
關注自己有多難?工作忙碌時,我總是把自己排在最後
老師也問了我:「你覺得自己有多關注自己?」
我回答:「大概是 4 分上下浮動,但大多時候很少……」
這個問題戳中了我日常生活的一個習慣:一旦工作忙碌,或他人有需求,我會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忽略身體與情緒的狀態。
我雖然知道該照顧自己、聽見自己,但那總是最後才輪到的事。
在這次心理諮商的過程中,我發現,這種對自己的忽略,已經成為我「熟悉的模式」,也讓我的自我價值越來越模糊,甚至開始依賴他人來定義。
碰撞事件:不被尊重的感受
這陣子,我有一個合作讓我產生了強烈的不尊重感,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我試圖改變溝通方式、表達立場,但對方似乎完全無法理解,甚至沒有意願理解。
這樣的互動讓我感受到委屈、不公平,但我卻難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憤怒與不滿。
老師帶領我進行NLP(神經語言程式學)感知位置的練習,讓我從不同角色的視角來觀看這件事。
她請我在地上擺放四張紙,分別代表:
- 自己
- 對方
- 旁觀者
- 更高的靈性視角(如宇宙、神佛)
我依序站上這些位置,去感受不同視角的情緒變化。
站在自己的位置時
- 我感受到胃部翻湧,情緒激動、憤怒與委屈交錯。
- 但當老師問:「你有什麼話想對對方說?」
- 我卻無法順利說出口,感覺整個身體在內縮,能量往內吞。
- 我的習慣模式似乎是壓抑,而非釋放。
站在對方的位置時
- 我的手感到冰冷、身體有些僵硬,甚至會下意識地撇頭、不願正視對方。
- 感覺到一種回避的能量,像是完全不想面對這個事件。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時
- 我看到自己的角色在承受委屈,
- 但這些委屈並不是必然的,
- 我其實可以選擇不這麼做。
- 對方的冷漠其實與我無關,而是他自身的選擇。
站在宇宙的角度時
- 我開始向後退,視角變得更遼闊。
- 這個事件並不巨大,也不值得被過度糾結。
- 宇宙的視角是穩定的、平靜的,它不推動事情發生,也不安慰,只是靜靜地觀看一切。
重新理解自己的慣性模式
這次的練習,讓我有了幾個重要的體悟:
- 我習慣透過承受委屈來證明自己,但這並不是健康的方式。
- 對方的冷漠與回避,不代表我沒有價值,而是他自身的狀態。
- 我過去的模式是試圖證明自己「有能力」,但真正的價值來自於內在的穩定,而不是他人的認可。
- 最重要的是,我應該學會表達「不被尊重」的感受,而不只是陳述事件本身。
最後,老師問:「如果對方好好跟你說話,你是可以接受的嗎?」
我回答:「是的,我可以。」
這一刻,我才明白,我真正不能接受的,是「不尊重」的態度,而不是事件本身。
喜歡自己,還不夠;願意承認自己有價值,才是真正的照顧
這堂課讓我發現一個重要的盲點:
我不是討厭自己,我是不敢承認自己「有價值」。
我不是不知道要照顧自己,而是總在別人之前把自己擱置。
也許,真正的自我照顧,不是去泡澡、放空,而是有意識地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值不值得被尊重?我值不值得不再壓抑?」
這堂課的收穫,不只是讓我釋放情緒,更讓我啟動一個念頭:
喜歡自己是起點,但「認可自己的價值」才是支持自己往前走的力量
結語:表達,不是為了被理解,而是為了不壓抑自己
這堂課程結束後,我決定去嘗試把「不被尊重的感受」講給對方聽。
不是為了讓對方接受,而是讓自己能夠接受。
這不只是對外的溝通,更是對內的和解。
這次的體驗,讓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模式、價值感,以及如何真正為自己發聲。這或許只是改變的起點,但已經是踏出重要的一步。
如果你曾有過相似的經驗,也許這篇文章能讓你有些共鳴。
你是否也曾因為想要證明自己,而承受不必要的委屈?
你是否也曾在面對不尊重時,選擇壓抑而非表達?
這些模式,都值得我們停下來,好好覺察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