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覺察

含有「內在覺察」共 5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那一天,我決定不再忍耐,選擇靠自己的力量從強迫症走出來。從那一刻起,人生開始慢慢轉動。即使不懂什麼是吸引力法則,也能在每個選擇裡感受到宇宙的陪伴。這是我與生命重新連線的開始。
這篇文章探討「強烈的心靈佔據」議題,並提出七種常見的佔據型態,包括陽性佔據(痴迷、上癮、幻象共生、角色上癮)和陰性佔據(投射、空虛、過度反思),旨在幫助讀者辨識、理解並轉化這些佔據,最終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保有選擇的自由。
Thumbnail
蘇黎世大學的社會實驗證實,在AI 模擬針對特定對象的語氣、立場、說出投其所好的話,你以為找到相同價值觀的同溫層,現實那個人根本不存在。 以一戰前的高知識德國青年被洗腦現象,結合自身經驗為例,說明如何辨識並應對此類資訊操控手法,並提供建立內在覺察力的實用方法。
Thumbnail
當我們談瑜珈,許多人腦中浮現的可能是流汗、伸展、體式、靜心。但隨著練習的深入,會發現瑜珈不只是身體的姿勢練習(asana),它更是一種生活的藝術與內在的哲學地圖。這次,編輯精選5本值得反覆翻閱的瑜珈哲學書籍,讓你在日常中找回專注與平靜,從閱讀裡打開更寬廣的內在視野。
Thumbnail
當內觀課程進入第四天,我迎來了最具挑戰的轉捩點——堅決靜坐。一小時不動的練習,讓我真正面對身體的疼痛與內在的抗拒,也讓我學會了觀察、承受,而不是逃避。從最初的懷疑與不耐,到能夠在雜音與不適中回到當下,我開始明白:覺察不等於排斥,平等心不等於冷漠,而是允許一切感受發生,卻不再被它牽著走。
Thumbnail
重新學會安靜,是我走進內觀前三天的挑戰。這段期間,我沒有經歷「平靜」的感覺,卻在痛、雜念與飢餓之中,看見了自己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混亂與壓抑。這篇文章,是寫給你:可能也常感覺「腦袋停不下來」、「明明很累卻沒辦法放鬆」的你。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時候:很想暫停一下,但卻不知道怎麼離開?我報名內觀,單純只是因為我真的撐不住了。不是為了追求平靜,而是想要喘口氣,從工作、訊息、社交裡退一步。這篇是我準備進入十日內觀時的狀態——焦慮、不確定、想逃又捨不得放。不是修行,只是人類需要安靜一點。
Thumbnail
這陣子因某些議題時不時陷入覺得自己亂糟糟的低落狀態,但今天因客人的暖心及真誠回饋,似乎有了更多的勇氣與動力。 也突然讓我發現,不只是客人會抱持著期待,連我自己,是不是也對對方抱有既定期待呢? 期待很正常,也激勵著自己持續調整修正,但過度期待,容易放大了挫敗的感受,或看不清事件的真相;
在療癒音樂會當中,最後大家圍坐成一個圓的分享圈,我被場域內流動與真誠的情感深深觸動。其中一位參與者Anne的分享,讓我很有共鳴。 一直以來,在一些活動中,每當看到其他人手舞足蹈地分享內心的某些悸動、情緒滿溢地分享體驗到的感受,或是敏銳地敘述某些感官的細微變化,我都會不禁覺得:
愛自己不一定是表面上的行動,更核心的是—自我接納。 什麼是「愛自己」呢?也許這三個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陌生,卻仍會對其感到困惑,甚至認為就是某些「外在行動」的理由。 吃一頓好料算愛自己嗎?運動健身是愛自己嗎?買一個昂貴的包犒賞自己是愛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