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墊上開始,走進心靈深處的修煉旅程

目錄
一、《【當和尚遇到鑽石3】瑜伽真的有用嗎?:身心靈覺醒的旅程》
二、《瑜伽之樹》
三、《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四、《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五、《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
六、編輯偷偷說
一、《【當和尚遇到鑽石3】瑜伽真的有用嗎?:身心靈覺醒的旅程》
作者:Geshe Michael Roach|出版社:橡樹林

這本書以小說形式,講述一位西藏少女因攜帶《瑜伽經》被誤認為竊賊的故事。透過她與監獄中各色人物的互動,展現瑜伽如何轉化身心靈,並深入探討《瑜伽經》的智慧。書中人物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生的真實,而我們究竟應如何看待並面對呢?
【編輯精選】
「是心靈中無數的種子,使我們看見周圍各種事物。」
所謂的種子象徵的是「潛藏的業力」(karma)。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想法和情緒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最終影響我們未來的經驗與感知。我們的所思所想看似簡單直接,事實上如同蝴蝶效應一般,逐步形成這個世界對自身的反饋。
「沒有一課渺小到不值得珍惜,沒有一刻平凡到可以浪費。」
正因為每一個當下的思想、言語與行動,都像是一顆顆播種在心田的種子,終將長成回饋自身的果實。也因此,每一刻我們所選擇的意念、情緒與舉止,不只是對外的反應,更是在形塑我們未來的生活樣貌。
這就是前述《瑜伽經》所說的——一切外在現象,皆源於內在的種子。
當我們能在平凡之中保持覺察、在日常裡練習善念,生命便會慢慢因這些「微小但持續的選擇」而發光。瑜珈的練習亦同,是對每一個瞬間、每一個念頭的細緻照料。
二、《瑜伽之樹》
作者:B.K.S. Iyengar|出版社:心靈工坊

這本書被譽為現代瑜伽經典之一,全面介紹瑜伽的八支分法,包括體位法、呼吸控制、冥想等。艾揚格(B.K.S. Iyengar)大師以其深厚的實踐經驗,詳細說明每個階段的意義與實踐方法,是瑜伽修行者的重要指南。他用一生的實踐與教學,發展出一套結構清晰、可實際操作的瑜伽體系,讓這門古老學問能被更多人理解並落實在生活中。
《瑜伽之樹》是他在歐洲各地演講的精華彙整,內容不只談體位與呼吸的技巧,也涵蓋許多生活層面的主題,是一本融合哲思與實修的完整指南。不論你目前在瑜伽的旅程中走到哪一段,這本書都能為你點亮新的思考方向。
【編輯精選】
「瑜伽就是結合身心的修練。對修行的人來說,瑜伽也是結合心與智;對修行更深入的人來說,瑜伽結合了身、心、智與靈。」
瑜伽修行的深層本質不僅是一種鍛鍊身體與心靈的方式,更是一門由外而內、由身至靈的整合藝術。初學者從動作與呼吸中學習感受自己的身體與情緒,隨著練習深入,便會開始關照內在的思維與情緒運作,進而發展出穩定的心智與清明的覺察力。而當修行者持續耕耘,最終會進入靈性的層次——在身、心、智三者平衡之上,觸及自我與更大宇宙的連結。
「人生哲理和實際人生有很大的出入,如果能在其中取得平衡,你就是務實的哲學家。純粹的哲學算不上什麼大成就。哲學家只是作夢的人。但我們必須把哲學帶到日常生活裡,這樣人生的苦樂就有了哲理。我們能真實面對自己的進化與成長,不放棄個人的靈修之路,而同時成功地生活在社會裡嗎?這是實際的哲學。」
還記得編輯曾經也有過生活很難熬的階段,責怪環境、責怪他人,也同樣不放過自己。
「你學哲學的會不知道甚麼才是生活的本質嗎?」父親說。
「正因為是學哲學,所以才跟真實生活有更加割裂的感受!」我回應。
直到看到這句話編輯有了新的體悟,誰言哲學只能停留於形上,正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會思考哲學並樂在其中,試圖活出與他人不同的人生。縱使看盡生活的赤裸,但因為活著所以得以思考,而思考則將受制於瑣碎事物的軀殼因此帶往了全新的層次。
三、《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作者:Paramahansa Yogananda|出版社:好人出版

若只能選一本瑜珈靈性書籍帶到荒島上,這本絕對會在許多人的書單中。
這是Yogananda大師的自傳,講述他靈性修行的旅程與遇見的各種奇蹟。書中描述不只啟發心靈,更是一趟跨越東西文化、打開宇宙觀的閱讀體驗。
【編輯精選】
「如果人只是臭皮囊,那麼一旦身體崩壞,記憶便消失;不過,若流傳數千年的預言是真的,那麼人的本質應是靈魂,而非肉體。人只是暫時與感官經驗結合,卻誤以為那是『真我』。」
我們誤將可見、可感知的肉身與感官經驗,視為「自我」的全部。身體的崩壞象徵著時間對肉體的侵蝕不可避免,若人的存在只寄託於肉身之上,那麼死亡便意味著完全的消失,記憶與意識都將歸於虛無。
然而,歷經數千年流傳下來的預言和靈性智慧揭示——人的本質是靈魂。靈魂是超越肉體的、時間無法腐蝕的存在。誤認感官為真我,會讓人陷入無盡的慾望與恐懼;唯有認清自身為靈魂,才能跳脫生死的局限,觸及更高的自由與真理。
「我已領悟到,我心中直覺感知的點就處於宇宙的核心。永恒的喜悅在我全身湧動不止。我終於聽到了上帝的聲音。正在狂喜之時,俗世的氣息忽然又返回了我的體內。我重新又被原有的所限製。巨大的失望向我襲來。……“你不要過久地處於極樂之中,還應該做一些其他工作。走,咱們先清掃陽台的地板,之後去恒河走一走。”
我便去拿掃帚開始清掃。上師這是教我如何均衡地生活,身體是日常性的,而心靈才是宇宙性的。上師說:“開悟的聖人們都明白與心靈存在的雙重性,所以他們既認真地致力於塵世間的工作,同時也能沉浸於內在無限的幸福裏。” ……從此,我的心靈可以從身體中解脫出來,穿行於廣大的物質世界之中」
真正的覺醒,不是棄世而去,而是在行走凡塵之間,依然保持靈魂的自由。當心靈從有限的身體中解脫,與宇宙無限合一時,那份狂喜是無法用言語描繪的——然而,真正的修行,是在聽見神的聲音之後,仍然彎腰去正視世界。既能深潛於無邊的幸福,也能安然履行塵世的責任。覺醒的人不逃離世界,而是帶著內在的光,在每一個平凡時刻中,證明自己早已與整個宇宙同在。
四、《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作者:Deborah Adele|出版社:楓書坊

此書以溫暖又清晰直白的語言,帶領我們走進瑜珈真正的靈魂:不只是身體的練習,更是活出真我的生活之道。作者從《瑜珈經》中提煉出十項璀璨的智慧——分別源自「持戒」(Yamas)與「遵行」(Niyamas)這兩大修行原則。這十項法則,像是一張指引靈魂成長的地圖,從外在的非暴力、真實、不竊取、不過度與不執著,到內在的清淨、知足、自律修行、自我探究與臣服,幫助我們在日常壓力中,找回內在的平靜與自由,同時更深刻地活出完整的自己。
【編輯精選】
「若要化解這些恐懼,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兩種恐懼的差別:一種是為了讓生命活下來而有的恐懼,另一種恐懼則是讓我們無法面對真實生命。第一種恐懼是人類的求生本能,有了這種恐懼,我們才能活下來。第二種恐懼則是害怕未知而產生的恐懼。一旦我們明白,這種害怕未知而有的恐懼不過就是我們頭腦自己想像出來的,那麼,未知對我們來說就會變成一種探險。是我們的頭腦思維製造了我們內心的動亂,它綁架了我們、使我們成為人質,阻絕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編輯覺得人真是有趣的生物,大自然在面對危險之際,首先反應總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雖然並不總是管用,但面對危險立刻抽離當下環境的方法是刻在基因中的必然選擇。然而唯獨人類,在痛苦、恐懼與絕望中,依然能選擇停留,甚至刻意直面這一切,只為了在深淵中尋找意義本身。這種違反生存本能的勇氣,正是人類靈魂最不可思議的光輝之處。
五、《一個瑜伽士的內在喜悅工程:轉心向內 即是出路》
作者:Sadhguru Jaggi Vasudev|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guru」這個字的真正涵義,它原本的意思是「驅除黑暗者」,意在幫助人們清晰地認識自己內在的無限本質。與當前常見的教法相比,這本書批判了簡單化、流行的心靈修行口號,如「處於當下」或「正面思考」,這些口號往往無法真正觸及問題的根源。古魯的角色並非提供具體的教義或信仰,而是作為一張引導探索內心世界的地圖,幫助你跨越心理和情感上的障礙,進入更深層次的覺醒。自我轉化並非透過外在的道德或行為修正,而是透過內在的覺察與體驗,從而達到真正的自由與喜悅。
【編輯精選】
「人類愚蠢之處在於,人們總是試圖從外界汲取喜悅。」
「平靜和喜樂的基礎不在於處理生命的外在現實,而是在於接近和安排生命的內在本質。」
「如果你往外走,那是一段永無止境的旅程,如果你轉身向內,它只是一剎那。在那剎那,一切都改變了。你不再追求喜悅,相反的,你的生命成為喜悅的展現。」
此書強調了快樂不假外求,而是專注當下、己身即能理解到那種不易消逝且內心平實祥和的幸福。欲望的滿足、人際互動的幸福這些種種看似都是外界創造的快樂,但這些會隨時間消逝、會隨環境變動,如果根基不是在於己身對當下的感謝和滿足,那這一輩子將汲汲營營地尋求那本跟隨且存在於你的快樂。
六、 編輯偷偷說

整理完這五本書能發現其中一些觀點其實相互呼應,每一個觀點的價值,都來自我們在個人經歷與對生命深刻反思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理解,所以我們決定如此行事、如此生活。或許,當前的我們仍處於這些書中所描述未開化、未悟道的階段,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能夠借由他人對生命的詮釋,汲取靈感,學習與模仿。而最為重要的,是在每一次成長與蛻變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打破舊有的模式,重生並孕育新的自己。只能說生命,果真有趣!
你可能也有興趣:
延伸閱讀 >> 自由的延伸:當舞蹈遇見瑜珈🩰
延伸閱讀 >> 當呼吸與地球共舞|每一口氣息都是與自然的連結
延伸閱讀 >> 2025瑜珈繩推薦排行|年度精選
延伸閱讀 >> 修身養性:從詩詞領悟瑜珈的心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