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

含有「林文月」共 1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臺靜農先生(1903-1990)是著名文學家與文學史家,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二十餘年。寫書法是臺先生自修功課,也是抒懷解鬱之良方。 臺先生曾自序:「戰後臺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鬱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 臺先生一生治學,晚年潛心研究金石、澆注書墨,成就斐然...
Thumbnail
本篇文章紀錄在屏東縣立圖書館舉辦的演講分享,三位老師分享了各自的觀點與經驗,分別針對飲食文化、女性寫作及單身生活進行深入探討。透過馬世芳老師的幽默演講,洪愛珠老師的女性觀察,以及蘭萱老師對單身的反思,讓參與者獲得豐富的靈感與啟發,尤其是在當代社會中,如何看待與面對家庭、飲食與個人生活的關聯。
Thumbnail
本文選自《午後書房》。林文月在母親過世後整理遺物,發現母親遺留的白髮,以及盒中的臍帶,因而睹物思人,既感念親恩,也領悟到生命傳承的道理。本文兼具抒情與記敘交融、今昔對比、時空轉換等特色。閱讀本文,頗能觸發我們追尋自我生命歷程,體會家庭傳承的深刻意義。 一 害怕整理梳妝檯的抽屜,大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跳鼠飛行日記 麋鹿林 築夢人 完全命中!「一」是林文月,「二」是豐子愷。所以像這樣的猜猜看沒辦法玩太多次,畢竟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兩位譯者的筆法,之後就會百發百中了。 紫夫人所說的「實指望如此相處千年,才有意義」,果然成真了,2008年就剛好是《源氏物語》一千年紀念。期待《源氏物語》還會再陪我們渡過下個一千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出版近二十年,為飲食文學的佳作,好書不妨再三回味。她自幼家境優渥,自然嘗過不少佳餚美味。林文月自述婚後才開始學做菜,在繁忙的教書、研究、家務之間,雖有幫傭歐巴桑協助,生活想必忙碌,她卻在鍋鏟間鍛鍊出足以宴客的廚藝,可知確實喜歡下廚,而巧手蕙心,更是不在話下。 十九篇文章十九道菜,
Thumbnail
每年端午,台灣總有一番論戰,北部粽好吃還是南部粽?呵呵一個用生米包,一個是用炒過的熟米包,都一樣好吃,呵
秋老虎還張狂的時刻,來看林文月的手稿。 再一次貼近曾經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時光。
Thumbnail
在近日各界一連串的紛擾喧囂之中,作家林文月悄然辭世了。我跟同事提到這件事時,同事還很驚訝地問:「林文月過世了?我還以為她很年輕呢!」其實,她並不年輕,她與我兩位阿嬤年紀相若,活了將近九十歲,算是長壽了。 面對這些我以往很喜歡的典型中文人作家,我心裡總是懷抱著複雜的情緒。畢竟曾經熱愛過,卻明白自己已經
Thumbnail
林文月翻譯的《枕草子》很棒,很耐讀,我不時就會拿出來翻翻看看,這是我之前寫的介紹,請不吝指教https://vocus.cc/article/601ffccbfd89780001a5f66c
一旦提起「林文月」 ,我彷彿又可以聽見柯慶明老師飛揚的語調——那是六朝風華,是東瀛物語,是我當時無法想像卻悠然神往的世界。 如果文學是沉澱的時間,也許我看見曾琥珀裡的那只蠅虫,在每個手足無措的時刻,在孤燈下搓著漆黑的夜—— 如何成為一個中文系的人,是十九歲的人生命題。 文學沒有標準答案。
Thumbnail
飲食為主題的書籍,以健康食譜、美食餐廳介紹為大宗,偏重實用性,行文筆法普遍地機械單調,相較之下,林文月教授(1933-)《飲膳札記》(臺北:洪範,1999年4月初版)無疑是當中的「奇花異卉」,最為特殊、可觀,唯有後來的舒國治飲食散文差可比擬。
Thumbnail
林文月出生於上海日本租借,通曉中日文,集學者、翻譯家、散文作家於一身。學術領域上,著力於六朝文學與中日比較文學。翻譯則以日本古典文學為主,《源氏物語》是其得力譯作。散文讀來平淡雅致,擅長鋪陳細節,卻能飽蘸豐厚的情感,像是《京都一年》、《飲膳札記》都是有名的作品。今日,我們以高中選文〈記憶中的一爿書店
Thumbnail